3)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第二十章(4)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非所作,《光明日报》加上一篇编者按与其同时发表。不过,该文影射毛泽东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了。韩非的确又孤又愤,他被“奸臣”所包围。他怨愤那些逢迎馅媚者使他与真实的世界隔绝,使他不能接触那些可信赖的官员,而这对一个执政者来说简直是“罪大恶极”。这个持异见的论者还说,一个执政者容许此类危险的事情发生简直是一个“大错误”。

  《孤愤》勾画出一个充满谎言、派性和濒临崩溃的王国。

  韩非的文章是用古文和白话文两种文体刊登出来的。《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提醒读者不要简单地把韩文看成一个典故,其编者按说,林彪及“他一类人”就像韩非周围的奸臣一样。

  是谁决定发表《孤愤》,又是谁命令将其撤销的?这里存在两种主要的可能,而每一种都可以证明毛泽东的政府的混乱。

  可能是毛泽东想要发表这篇文章。与韩非一样,毛泽东感到他已为“奸臣”们所困。他要敲响自我的警钟,而不致把自己和韩非的悲惨一生等同起来。

  如果毛泽东在临去南方之前批准发表这篇文章,那么不难想象一些(可能是大多数)政治局委员都想禁止其发表,因为如此公开地表示憎恶和悲观的情绪,用美国人的话说,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不过,《孤愤》的发表有可能是江青对周恩来的攻击。1974年,以江青歪曲了的观点来看,周恩来是林彪“一类”,她把周恩来(及其盟友)看成了毛泽东死后挡在她前进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个演员出身的女士,有权对报刊的编辑们发号施令。那年夏天她耀武扬威,所以乘毛泽东不在北京之机来攻击周恩来。

  假如果真如此,令人吃惊的是周恩来的朋友能够将《光明日报》的这篇含沙射影的文章迅速撤回来。

  毛泽东和江青的长期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在私人领域,虽然不纯是政治领域。这位闪烁着未来皇后目光的前演艺家已经搬出了中南海。大约从1973年起,江青若要与毛泽东谈话,必须说明理由,在得到毛泽东的允许后才能进人其居所。在批林批孔期间,毛泽东至少拒见过她一次。

  毛泽东写信给她说:“不见还好些,过去多次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

  在1974年至1975年毛泽东长期离开北京的期间,江青没和他在一起。猫一不在,老鼠就耍威风。

  事后有证据表明这一点。毛泽东逝世后,北京声称毛泽东在7月份曾给他妻子写过条子,其中说:“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据说12月份他又写信给上海极左派头目:“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见《七十年代》,1976(12)。

  毛泽东最后一次在首都露面的时间是19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