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21章不满意的特效_1984之狂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就是能与《终结者2》相媲美的特效。于是他就想到特效史上另一个里程碑——《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

  然而《黑客帝国》出现在999年,而现在才是990年。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可以说完全是两个时代。荆建的想法虽然好,但技术上却不一定能够支持。所以又考虑了几秒,荆建就准备与工业光魔的技术人员和摄影萨格教授进行一下探讨。

  “我的想法是这样,主情节和主要画面结构不作改动。但在这几个镜头中,我希望……”

  “这不可能。”

  “我倒认为有实现的可能,但仅仅是可能,无法保证您所说的效果。可以这么做……”

  “倒是一种办法,可以试试。”

  “不不,你们说的办法太冒险了。”

  “也不是特别冒险。你听我说……”

  “……”

  让荆建惊喜的是,随着这群技术宅讨论的深入,他发现子弹时间居然还真的有实现的可能性。本来荆建抱的希望并不怎么大,也仅仅就是提个要求,没想到那群搞技术的肥宅还挺有本事,使得希望变得越来越大。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凑巧,因为任何一项技术绝不会凭空而生,总有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而所谓子弹时间,指在电影中模拟各种变速特效的摄影技术,例如强化慢镜头或时间静止等效果。它能使观众看到一些平常不能见到的景象,主要有两个表现特征,分别为时间上的极端变化和空间上的极端变化,如子弹飞过头顶(因而得名),或者慢镜头出现的同时视角围绕场景旋转等。

  因此可以这么说,子弹时间是一项泛指的摄影技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就是前世的历史,在《黑客帝国》上映前就曾有很多导演使用过,只不过研究不够透彻,电脑数字技术还不成熟而已。例如吴宇森电影中常出现的暴力美学慢镜头,那也算是子弹时间的一个变种。

  而在前世的历史中,若要完成子弹时间的效果,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相机列阵,也就是传说中的“摆拍”。

  《黑客帝国》用的就是这一招。以20架数码照相机围绕着被拍摄对象,然后让这些相机的快门按照电脑预先编程好的顺序和时间间隔进行拍照,再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由电脑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这样就能获得30度镜头下拍摄对象的连贯、顺滑的动作,最后再由电脑将该连贯的动态图象与背景融合,便形成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镜头。

  毫无疑问,这招在88年根本就行不通,又是电脑技术又是数码相机,当时连智能化的胶卷相机都没有,何来的数码相机?况且,没有配套的电脑技术建虚拟场景,电影镜头中全是其他角度的相机,穿帮也要穿得突破天际了。

  因此肯定不行!

  第二、全g模拟。更不用说了,电脑芯片技术都没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样是此路不通!

  1984之狂潮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