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7章 戎与钺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铜钺,反而会让人对甲骨文中关于妇好征战的记载,打上一个问号。

  因为,青铜钺是军权的象征,是一种身份,是传承于上古的礼器文化。

  只要是出征大将,那都会收到帝王赐予的礼钺,做为统治军队的权利象征。

  这种情况,一直到汉代都是如此。

  不过到了汉代之后,斧钺就开始被玩坏了。

  西汉末年,汉平帝给王莽加九锡。

  东汉末年,汉献帝赐予曹操九锡。

  所谓的“九锡”,其实就是天子等级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

  这每一种物品的背后都代表一种特权。

  “斧钺”,就是象征着军权,权力。

  一直到南北朝,乃至唐朝的时候,“加九锡”都是一种很高规格的君王赏赐。

  但是,因为王莽开的好头,基本上“加九锡”的人,十有八九都是乱臣贼子,和“篡位”挂钩,不是在称帝,就是在称帝的路上。

  所以到了李渊最后一个享受了“加九锡”待遇后,“九锡”基本上就烂了,属于是迎风臭三里。

  任何一个权臣都不敢再要“加九锡”了,不然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我要篡位了。

  所以唐代之后,斧钺基本上就消失于大众或者说史书的视线当中了。

  但是实际上后代天子,在进行一些隆重的祭祀时,还是会用到斧钺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礼制,祖宗之法很难改。

  而追根溯底,钺最早就是出现于华夏的东南地区,也是良渚第一个将其作为礼器。

  当然,并不是说史前时代除了东南地区,其他地区就不用斧子了。

  说白了,钺这玩意长得和斧子差不多,用法和斧子也差不多。

  实际上全球各地的新石器时期,都有出土石斧这种东西。

  但是,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字魅力”了。

  单纯用来当做工具的,被频繁使用的,只能叫做斧,这是普通百姓伐树砍人用的。

  带有特别含义,不只是当做工具,同时还有象征意义的斧子,就被叫做钺了。

  两者的区别,一是材质上的区别,二就是看磨损度。

  一个被高强度使用,充满了磨损痕迹的斧头,那绝对不会是钺,只是工具斧。

  只有没有磨损痕迹,或者说磨损痕迹很少,并且做工精良特别的斧头,才是钺。

  比如反山12号墓的这个玉钺王,完全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显然就是专门用来当象征的物品。

  这就和铜鼎和陶鼎之间的区别一样。

  陶鼎是平民用的东西,随处可见,平民甚至奴隶陪葬坑里都能够出土,只是一件没有丝毫特别意义的实用器。

  而铜鼎,材质一换,做工一精美起来,立马意义就不一样了,成为了只有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使用的专属用器,既兼顾实用性,同时也带有礼器性质。

  家庭情况比较拮据的贵族,可能铸造了铜鼎之后,平常也日用,死后就当做陪葬礼器。

  而家庭情况比较良好,简单的说就是矿多的土豪,比较注重这方面,平常日常用一套鼎簋,等死了之后,会专门铸造一套全新的,未使用过的铜簋陪葬。

  所以在东西周考古中,经常会出现有的墓里出土的礼器是全新的,有的墓里出土的礼器却是器低漆黑,明显使用过。

  内里并没有啥深层次的含义,单纯就是墓主人有的有钱,有的穷了点而已。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