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二章 营造一场偶遇(一)_寒门首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泪了。

  至于陈方垠陈老大人动气也不是没有道理。

  要知道绍兴知府姚务本就是陈方垠的学生,姚务本见了陈方垠可是得喊一声恩师的。

  国朝以文教兴天下,尊师重道在读书人心中自然是第一位的。姚知府没能亲自迎接陈方垠,这让陈老大人十分不悦。虽然事出有因,但终归是姚知府做的不对。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某便不打搅老大人休憩了。”

  裴千户十分识趣的冲陈方垠行礼告辞,带着一众军士离开了府衙。

  姚知府不在府衙,府衙中的一应接待事宜自然就落在了孙同知的身上。

  孙同知虽然对这个姚知府的恩师没有什么好感,但面上的工夫总归还是要做的。

  他亲自把陈老先生迎至后衙,命仆人收拾出了一个整齐的跨院,又分了四个婢女侍候老大人的起居。

  别管心中如何想的,孙同知面上的态度很好,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陈老大人面色这才稍稍和缓,与同知大人闲聊了几句。

  乍看来同知和提学官品级相差不大,但实则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同知作为知府的副手,只有在知府卸任离任时可以暂时处理一府的事务。一旦朝廷委任的新任知府抵达府城,同知便得乖乖的把印信交出继续辅佐新知府。虽然也有同知直接转正的情况,但概率极低。所以同知和许多副手一样是个很悲催的官职。

  而提学官就不同了,其品级虽然不高却执掌着一省学政大权。院试,岁试,科试,乃至乡试都由其一人主持。

  本省学子一旦最后进士登科,不论是外放县令还是到翰林院混资历打的都是提学官的标签。这些都是隐性资源,提学官本人即便一时用不上也可以荫及子孙。

  提学官陈方垠陈老大人按临绍兴府的消息一传出去,立即在府城学子圈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今年大宗师来的时间格外的早,这大大出乎了学子们的意料。

  那些提前准备好拜谒诗词的学子还好,至于两手空空的人只能临时去找家族的前辈润笔了。拜谒考官,这也算是大明士林圈子中一个半公开的潜规则,不足为奇。

  可是让这些学子颇为失望的是,大宗师按临绍兴后便住进了府衙。除了偶尔去往学庙祭拜圣人,督导府学生员外,几乎不怎么露面。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对于读书人来说取得功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也是从一介白衣转为朝廷命官的关键转折点。在大明朝,不会有人管你读书多么刻苦,学问多么高深,这是个只看结果的时代

  若是读书人不能考取功名,只会被嘲笑是百无一用的书生。相反,若其金榜题名,哪怕获得的只是秀才功名也会被亲朋好友礼尊一声相公老爷,享受徭役赋税全部免除的顶级待遇。

  这其中的差别,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决定秀才功名归属以及乡试资格的便是各省的提学官。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