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二十一章 是忠是奸?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官场人精的“职业素养”是什么样的?

  祖珽用事实,向李笠展示出来:红珊瑚树前的对话,过去不过五日,一份带着厚厚“附件”的奏章,就出现在李笠的案头。

  这份奏章,说的是漕运和海运各自的利弊。

  并将漕运、海运比作左右腿,提出建议,建议朝廷该如何用这两条“腿”来个健步如飞。

  开篇,祖珽先说漕运,毕竟漕运是千百年来,历代朝廷必然重视的运输方式,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

  所谓“数据”,指的是漕运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损耗和维护成本。

  祖珽以目前国内几条主要人工运渎的“实际运营情况”,对漕运的利弊进行分析。

  一,长江以北运渎,冬季受河面结冰、水位下降的影响,漕运一般是中断的,除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破冰、拉纤。

  二,运渎漕运的繁荣,对于运渎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漕运并不仅仅是一种运输方式,也是带动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随着时间的推移,靠着漕运吃饭的人口必然快速膨胀,而运渎河道淤积、通航能力受限也是必然的。

  所以为了维持漕运的通畅,朝廷将来每年投入到运渎定期清淤、维护的费用会很高。

  而漕运利益群体形成之后必然尾大不掉,到时候朝廷若再想有大的变动,恐怕会投鼠忌器,很难“除旧迎新”。

  什么是“再想有大的变动”?

  即用海运部分取代漕运。

  于是,祖珽引出第二个内容:海运的优势。

  漕运和海运同属航运,运输工具均为船,只不过水域不同:漕运是在内河(包括湖泊)进行,海运则是在大海(沿海、深海)进行。

  按照现有海运资料,可知当顺风时,从辽西起航的船只,抵达数千里之外岭表交、广,耗时不过一个月。

  从北到南是这样,从南往北亦是如此。

  若辽西的货物走陆路(含内河航道)去岭表广州番禺,耗时多久?

  至少半年,更别说运输成本有多高。

  当然,海运的风险要比内陆运输高很多,但从整体而言,海运的效率和运输成本,在大宗货物长途运输这一方面,优势很大。

  但光有优势还不行,无论是漕运还是海运,其根本还是在于货物、人员的运输,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向要地运送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那么,当朝廷“还都洛阳”之后,京城每年需要的物资,是漕运能解决,还是海运能解决?

  答案很清楚:只有漕运能解决。

  洛阳的位置,为天下(中原视角)中心,如同一个圆的圆心,而大海,在这个圆的边缘。

  海运再好,也无用武之地,只有漕运才能确保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洛阳。

  若只是为了解决将来定都洛阳之后,物资的输送问题,漕运便能解决。

  可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