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零九章 人才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雨,下不停,李笠看着窗外屋檐下的水帘,想起看过的奏章,觉得有些心烦。

  各地转运司署上报的数据表明,河淮地区这段时间降雨量过大,秋天粮食歉收已成必然。

  而且骤然增加的雨水,导致各地河流水位暴涨,防汛形势严峻,各地官府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加固紧要河段河堤。

  粮食歉收,抗洪抢险又会消耗大量存粮和物资。

  所以,接下来的“剧情”是防洪抗汛,而不是挥师西进。

  当然,仗总是要打的,今年不行就明年。

  可到了挥师西进的时候,该派哪个皇子挂帅呢?

  好像都不妥,一旦功成,这位皇子,就会分皇太子的势。

  而皇太子一般不适合挂帅出征。

  李旿那日好像有话要说,但看样子是不敢说,那么....

  耳边传来的隆隆声,把李笠的思绪拉回来,他转头看去,看着眼前一台庞大的机器,心情很快好起来。

  这台机器是纺车,由水力驱动,有纱锭上百个,一昼夜能纺纱线(麻线)三百余斤。

  正常情况下,相同占地面积的人力纺车,一天也就能纺纱(麻线)三到四斤而已。

  有了纱线,要织成布,需要织机,配套的水力织机,也有了,织布能力是人力织布机的百倍。

  所以,纺织能力增加了将近一百倍。

  这就是用机器代替人进行生产(纺织)的重大突破,却不是李笠有意推动下出现的。

  而是民间作场主为了追求利润,参照自动制针机“雷迪奇”的“全自动运转原理”,以及现有纺机、织机结构而“改造”出来的水力纺机、织机。

  民间的人才,总是层出不穷。

  再由少府寺牵头,不断地改进、完善水力纺织机,使得纺织能力极大增强,开始作为“标准机器”,在各地推广使用。

  对于这个发展成果,李笠百感交集。

  若按后世课本上的描述,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出现的征兆就是大规模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生产方式的变革。

  而机器普遍用于生产这一情况,又首先出现于纺织业。

  工业革命,多么响亮的一个名词,让李笠联想到喷着滚滚浓烟的蒸汽机,以及各类蒸汽机械。

  但是,他不懂蒸汽机结构,所以,也就是梦里想想罢了。

  看着眼前的水力织机、纺机,听着少府寺官员的介绍,李笠很快又想到一些历史。

  水力纺织机,在古代就有,出现的时期大概是唐宋时期,到了元代,大型水力纺织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

  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呢?

  因为人多。

  人多,为了有一口饭吃,对于工资的要求就会变得很低,所以人力成本就低。

  他听纺织行业的业内人士说起历史:明代,因为人口增加,地少人多,于是人力大规模贬值。

  纺织场主用人力纺纱、织布,比用水力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