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六十三章 重操旧业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偏殿,李笠接见故齐官员唐邕,询问代、朔边事,听听唐邕对当前塞外形势的分析。

  李笠提前几日让人将相关资料拿去给唐邕,所以今日唐邕是有备而来,面对李笠的提问,侃侃而谈。

  一,对边地、山区杂胡的整顿,势在必行,譬如代、朔以及太行山区。

  这里的山区有大量杂胡聚集,其成分复杂,多有躲避战乱的编户民或者溃兵,而山中土地产出很少,一个个杂胡聚落就是一个个贼人窝,对附近州县构成威胁。

  也威胁了太行各陉的交通安全。

  之前,齐国时常发兵对山区杂胡进行清剿,攻破山寨,将大量人口迁出,重新编为民户。

  现在,因为楚、齐两国战争,大量溃兵和避难百姓逃入山中,使得曾经萧瑟的一个个山中聚落,再度死灰复燃。

  所以,得再次清理一番,消除隐患。

  二,对草原的经营,若扶持某部落来对抗突厥,这其实是养虎为患。

  因为草原的生活习俗和中原截然不同,那些被中原朝廷扶持的部落,一旦羽翼丰满,必然反噬,而不会做中原朝廷的封臣。

  那么,楚国拟定的“堡垒推进”加上“武装经商、放牧”战略,从长期来说,效果肯定好。

  不断地吸收归顺部落,却又让其互不隶属,以堡垒区为依托,平日放牧,战时助,成为中原朝廷的“看门犬”。

  然后借助经商(其中也包括边地豪族),不断对外扩张,随着“堡垒区”的扩大,将碛南草原(包括各水源)牢牢控制。

  但是,百年之后(意指李笠去世),子孙们,能持续这个国策么?

  唐邕认为,这样的国策,要持续至少三代人,才能有显著效果。

  确保中原朝廷将碛南草原完全控制,并能对碛北地区形势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强大的草原霸主出现。

  对于唐邕的疑问,李笠给出回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项国策能否长寿,无非是看其受益群体的大小。”

  “如果,堡垒推进的同时,带来大量的牧场,以及愈发丰厚的边贸利润,让朝廷、边地州县、边地豪族,以及归顺部落,都获得好处。”

  “那么,这样的国策,又如何会被废除呢?”

  李笠说着说着,拿民间一句俗语做了比喻: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若这项国策,从地方到中枢,从边地到京城,形成了巨大的利益群体...”

  “哪怕是皇帝突然想改变,也会招来朝野激烈反对,改变不了。”

  这么一说,唐邕明白了。

  李笠的执政风格,就是诱之以利、软硬兼施,这是他十余年来根据掌握的消息,得出的大概结论。

  现在听“当事人”亲口说出来,确认无误。

  譬如检寺,并不是单单靠着政令,简单粗暴的夺寺产、强迫僧尼还俗。

  而是打着“清理佛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