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四章 反切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临湘城,行宫里,李笠拿着《玉篇》某卷,与国子博士顾野王,探讨一些学术问题。

  譬如,给汉字注音。

  《玉篇》的作者是顾野王,为字书,李笠之前学习这个时代的“语文知识”的时候,就接触过《玉篇》这部类似字典的著作。

  注意到《玉篇》里,用“反切”对汉字进行注音。

  反切,是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式,汉时就有了,一开始叫做“反语”。

  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这种注音法,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原,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造出来的。

  李笠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这一办法,让他想到了后世的“汉语拼音”。

  所以对这个时代的汉字注音方式,以及对应的音韵学很感兴趣。

  当然,“古音”和“现代汉语”的音调必然有区别,这门学问真要琢磨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时的他,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没有太多精力和能力,来关注这件事。

  现在,情况不同了,当了皇帝后,李笠有许多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做。

  所以,他想要改进汉字的注音方式,用比“反切”更好的注音方法,降低人们学习文化时的门槛。

  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李笠自己做不来,便直接和精通音韵学的文学家顾野王探讨相关问题。

  看看能否用“汉语拼音”,取代反切,作为音韵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快让“汉语拼音”和这个时代的音韵学相结合,然后推广开来。

  顾野王看着手中的“拼音表”,尝试着用“拼音”法,对一些字进行“拼音”。

  譬如灾荒的“荒”,按照“拼音法”,写作“huāng”,读第四声。

  “喝呜昂...荒...”顾野王缓缓念着,在纸上写下拼音“huāng”,以及对应的字“荒”。

  然后读第二声,在纸上写下拼音“huáng”,以及对应的一个字“黄”。

  读第三声,在纸上写下拼音“huǎng”,以及对应的几个字“谎”、“晃”。

  四个读音,自然少不了第四声,“huàng”,对应几个字,譬如“滉”、“晃”。

  这其中,“晃”有两个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

  顾野王之前就细琢过皇帝提出的“拼音法”,现在,提出了一个问题:

  江左许多地方,读拼音中“声母”标准读音时,容易“w”、“h”不分。

  譬如,若按拼音法来给“王”和“黄”注音,这些地方的人读起来,“王”和“黄”分不清。

  或者,“胡”、“吴”分不清。

  这个困扰,恐怕荆襄地区也会存在。

  李笠听了之后,不由得一愣:专家就是专家,这么快就看出问题所在了!

  “所以,这拼音法,还得博士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