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零二章 为王前驱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午,公廨厅事,暂时无事的李笠,听张铤讲历史人物的事迹,主角为晋末北府名将刘牢之。

  北府,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北府军(北府兵),刘牢之作为北府将领,于淝水之战出名。

  他和后来的宋武帝刘裕一样,都是彭城刘氏出身。

  当时,宗室藩王司马道子执掌朝政,行事引起众怒,镇守京口的重臣王恭对此愤愤不平。

  王恭曾经找借口起兵逼近建康,迫使司马道子把心腹王国宝杀掉、以平息众怒。

  但王恭并未善罢甘休,依旧酝酿第二次起兵,诛杀司马道子父子,于是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出了个主意:收买王恭的部将刘牢之。

  刘牢之时为北府将领,在王恭帐前效命,自认为劳苦功高,却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当做粗鄙武夫来用,所以心怀不满。

  司马元显派人收买刘牢之,封官许愿,承诺干掉王恭之后,王恭之官位归刘牢之。

  即由刘牢之掌控北府军。

  这一私下联系走漏风声,但王恭不信刘牢之会倒戈,还设酒宴款待刘牢之,当众拜其为兄,并将手下精兵都交给刘牢之,以其为前锋。

  结果,刘牢之还是倒戈了,王恭走投无路,出逃时被俘,押送建康斩首。

  刘牢之取代王恭,率军镇守京口,如愿掌控北府军。

  过得几年,占据长江上游(荆州)的权臣桓玄拥兵作乱,朝廷派刘牢之率军讨伐,司马元显对刘牢之寄予厚望。

  但刘牢之见桓玄势大,又怕自己平定桓玄之乱后功高不赏,司马元显会来个‘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行事犹豫。

  桓玄见状,便派人暗中联系刘牢之,封官许愿,并离间其与司马元显的关系。

  刘牢之不愿屈居司马元显之下,面对桓玄的“善意”有些意动,但其外甥何无忌,以及部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劝刘牢之莫要上当。

  刘牢之不听,临阵倒戈,于是桓玄攻入建康,抓捕司马元显,控制朝政。

  然后立刻将刘牢之调任会稽太守,离开京口。

  京口是北府军的大本营,此举就是调虎离山,刘牢之悔之不及,后悔自己临阵倒戈,被桓玄给耍了。

  于是谋划反击桓玄,北上江北,挟江北之地来对抗桓玄。

  但是,刘牢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倒戈,反复行径让前来议事的诸将鄙视不已,当场离去。

  刘牢之执掌北府军多年,有赫赫威名,却落得众叛亲离的结果,关键时刻,居然连老部下都指挥不动。

  加上误以为自己儿子从建康出逃失败、身亡,绝望的刘牢之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刘牢之的经历,说明了在朝廷动荡不安的时候,武将一旦站错队,后果有多严重。

  张铤仔细剖析:“刘牢之一叛王恭,投靠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算是投靠朝廷,因为这父子俩执掌朝政,有大义名分。”

  “二叛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