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 困境(续)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鄱阳,某私第后院,李笠借助各种工具,模拟铜镜制作的流程,向杜氏分析铜镜的制作成本,并介绍自己的改进意见。

  关于降低成本的意见。

  这是李笠花了数月琢磨出来的成果,为此还做了不少试验。

  对此,杜氏不以为然:这制镜的工艺,是她娘家祖传的,而且其他店家也是如此制镜,李笠凭什么说能够降低成本?

  “杜东主莫非觉得我在糊弄人?”李笠看出杜氏的心思,杜氏赶紧掩饰:“不,我只是想不明白,自古以来,制镜的工艺就只如此,还能怎么改进?”

  “所以说,各家镜店陷入了‘吃不饱,饿不死’的困境。”

  李笠说完,继续讲解。

  这个时代铜镜的制作,是为范铸法,李笠仔细了解过后,觉得不算复杂。

  第一步是制模、制范,先在陶车(转盘)上制作镜体的形状,阴干后在泥质镜体上设计纹饰,加工制作成镜模。

  然后在镜模上夯制泥范,泥范分为上下两半,合在一起时,内部空腔就是镜子的形状。

  第二步是泥范的焙烧。

  泥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阴干,可入窑进行焙烧,经过特定温度及时长的焙烧后,泥范烧结成为陶范,放置在较干燥的地方自然冷却。

  待陶范彻底放凉后,就可以合范准备浇铸。

  第三步是镜料熔化和浇铸。

  把一定比例的铜和锡熔化后,直接浇入陶范之中,一次成型。

  第四步是精加工。

  陶范冷却后,可取出成型的铜镜,但这只是毛坯,需要磨削及平整镜面,使其具备映照能力。

  又要进行纹路的精修,使其变得精致。

  其中涉及的成本,一是镜料,镜料以铜为主,但锡的成本占大头,因为锡很贵,比铜贵多了。

  二是焙烧泥范、熔化镜料所需的燃料,即木材或木炭;三是制范。

  其中,制范的成本最高。

  确定铜镜质量好坏的关键是陶范,陶范做得好,浇铸出来的铜镜,其正面平整、背面花纹精美,后续加工方便,成品的卖相才好。

  背面无花纹的铜镜称为“素镜”,各地售价大概是一千到两千文之间波动,若有花纹(主要是阳纹),售价至少比同样尺寸的素镜贵数百文。

  花纹越复杂,售价就越高,原因就是花纹越复杂,制作铜镜陶范的成本会越高。

  而陶范的使用寿命不长,有时浇铸过一两次后就会报废,得重新制作。

  只有用料上好的泥范,才能烧出上好的陶范,这样的陶范才能浇铸出没有气泡、纹路细腻的铜镜。

  所以,铜镜的制作成本之中,制范的成本占比很大,而且这是工艺特点,根本就无法有效改进。

  由此,各地镜店的铜镜,其实成本上没有太大差别,而镜料基本都是铜锡‘合金’,镜面的光亮度也没有明显差别。

  加上寻常百姓买不起铜镜,于是销售市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