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章 广宁移民,天津开发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厉害,来去如风,咱暂时弄不过你。可要玩攻城守城的游戏,那可是巴不得的好事呢!

  有红夷大炮,有坑道爆破,你赶紧守城才好呢,围起来一窝灭。

  熊廷弼倒是不太清楚皇帝的想法,可密旨中说得清楚,他照办就完了。

  好容易碰到一个信任自己的,能放手让他施展的皇帝,熊廷弼还是很珍惜的。

  不仅是广宁城,还有其它要放弃的堡寨,都空出来放着。让东虏别骑着马可哪乱跑啦,都住进去多安逸。

  想到密旨,熊廷弼不禁轻抚额头。

  圣上的思路有些与众不同,但要说是胡闹吧,仔细琢磨还有些道理。

  关键是广宁一战给熊廷弼的震撼太大了,雷厉风行、杀伐果决,判断之精准,更是犹如妖孽。

  再加上令人不得不谨慎,不敢欺君罔上的密奏制度,熊廷弼可算知道,这不是位好侍候的皇帝,眼睛里可不揉沙子。

  只不过,圣上的另外一个设想也真是很难判断是好是坏,不好作出评判。

  蒙古雇佣军?!

  熊廷弼想到圣上所创的这个新名词,忍不住又有些头痛。该怎么回复呢,要不先试试?

  “大人。”参议邢慎言进屋禀报,“第一批搬迁的居民已经准备好,卑职这就护送他们出城吧?”

  熊廷弼点了点头,说道:“辛苦邢参议了,把他们送到海边上船赴津南安置吧!特别是那些军属,路上一定要照顾好。”

  邢慎言拱手答应,转身而去。

  津南,熊廷弼和邢慎言也不太清楚具体是什么情况,但朝廷既已决定,想必是有了安排。

  …………………

  天津东部沿海地区,如宝坻、宁河、塘沽、汉沽地区,是一片典型的河流冲积平原。境内河网密布,有蓟运河、潮白河、还乡河等等。

  后世,这里的北部——宝坻、宁河等地被称为鱼米之乡,种植着棉花、辣椒、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

  南部的汉沽、塘沽则以海鲜和水产闻名,港口贸易、工业也是逐渐兴起,农业种植不太发达。

  而明代在滨海盐碱地的水利改良方面,有较大发展,这里先后进行过多次治水屯田。

  第一位开始治理盐碱地的,是万历二十六年出任天津登莱等处海防巡抚的汪应蛟。

  他组织农民和士兵修筑大堤、大坝、沟渠,把淡水囤起来,再用淡水冲刷盐碱地,以达到洗盐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水田亩收达四、五石,旱作物也有一、二石,产量大增。

  第二位建议治理盐碱地的不是别人,便是深信“世无弃土,人病坐食”的上海人徐光启,保罗徐。

  当时,天津沿海地区,荒草芦苇一望无际,“仅静海县之葛沽高地已田”。

  徐光启在家信中说:“累年在此讲究,西北屯田,苦无同志,未得落实下手,今在天津,风荒田无数,至贵者不过六、七分一亩,贱者不过二、三厘钱……任人开种,任人牧牛羊也。”

  要不怎么说知识就是财富,科技就是力量呢!别人看不上的荒地,人家就能看出其中蕴含的财富。

  徐光启在天津购置田产约二十顷,一半作围田,“筑土围之,环而不断,随地形四面各为大岸,其中有小岸,岸下有水沟,以池水也。外水护内皆稼矣。”

  从万历四十一年到四十五年,徐光启在天津屯田试验,积累了大量经验、资料,解决了种植水稻的难题,而番薯也是在这段时间试种成功的。

  而且,徐光启还发现番薯在北方旱地种植,品质和口感比南方多雨地区更好。对此,他曾不无得意的说:“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

  。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