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四章_清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文三年十一月,燕王造反的势头愈发猛烈,麾下军队连战连胜,已占据大半个山东,一旦攻下济南等州府,随时可能继续南下。

  军情十万火急。

  南京城内却是歌舞升平,繁华如昔。

  茶楼酒肆中宾客满座,花-街-柳-巷脂粉飘香。

  携带战报的快骑从城中驰过,卷起一地烟尘,引来的不过是几句燕王又打到哪里的猜测。

  仗打了三年,谈来探去无非只有老几样,没多少新意。

  年初,历城侯东昌大捷,皇帝祭祀太庙,着实让京城轰动了一番。没等高兴几天,接连几场大败,再没好消息传来。

  朝廷在邸报上粉饰太平,百姓却从各种渠道得知真相。

  燕王的军队连战连捷,朝廷的军队十战九不胜。

  关心国事的读书人在太学中慷慨陈词,说的无非是散发更多征讨檄文,号召天下勤王的陈词滥调。

  朝中的文臣武将仍是该装鹌鹑的装鹌鹑,该慷慨激昂的慷慨激昂。各自私底下打着不同的算盘,左都督徐增寿成为很多勋贵武官们的座上宾。

  闲居在家不问朝政的长兴侯耿炳文几次同他当面探讨“兵法”,谷王时常请他到家中赴宴,在京的辽王同样不落人后,与徐增寿攀上了交情。齐王也想凑个热闹,无奈被皇帝软禁,有心无力,递个消息都相当困难,只能望墙兴叹。

  这些人中,李景隆同徐增寿的“交情”最好。不当值时,经常能看到两人手挽手,肩并肩,大步迈向南京城内最有名的风化场所,豪爽一整夜。

  魏国公徐辉祖对徐增寿已是放任自流。

  在外人看来,徐增寿这个小舅子同燕王关系非同一般,徐辉祖这个大舅子则是站在朝廷一方,明显有大义灭亲的意思。

  按理来说,重用徐辉祖,绝对能大规模收拢人心,可建文帝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

  战况艰难时,派徐辉祖出去为大军殿后,貌似信任有加。

  战况稍一缓和,马上把人叫回来,名义是保卫南京。

  兵权一收,出不了南京,魏国公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朝中的有识之士私下里不免叹息,若天子能命徐辉祖为帅,胜负或许未可知,战局却不会糜烂至此。

  但凡天子将对腐儒的宠幸分出一半,朝中的武将敢不拼命?

  现实的情况却是,腐儒们借天子的宠幸打压武将,蔑视勋贵,摆出一副不屑与之为伍的清高姿态,仿佛天下只有他们才忠于皇帝,才为皇帝的江山社稷努力一般。

  武将会服气?明显不可能。

  文武不和愈发的严重,几乎势同水火。

  文管内部,周礼派和太-祖派四处遣煽风点火,见面就要互掐,奉天殿的早朝十足一个热闹的菜市场。

  大家都在仗义执言,都在各抒己见,却同皇帝最想听的相聚十万八千里。

  论起典章法度鸡毛蒜皮,能洋洋洒洒说上一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