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0章 剑指东瀛(圩三)给个希望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

  在明朝档案总汇与台湾方面编译的《明清史料》中保留了相当多原始档案与塘报,细看起来就会发现,很多战役并不是如《清实录》和《满文老档》所吹嘘的那样,什么八旗战无不胜。

  事实上,明亡前夕的崇祯十六年,八旗进攻宁远甚至被吴三桂利用阵中所藏大炮糊了一脸炮弹,最后搞得大败而归。

  真说起来,历次大战八旗取胜也大多经历了相当艰难的过程,例如松锦大战正是因为清军战局不利,多尔衮等旗主甚至提出退兵,这才迫使皇太极拖着病体、流着鼻血赶到松锦战场。

  细究明清历次战役就能发现,在这些战役中,尤其是很多局部的野战,明军打得还是很好的,并没表现出明显不敌。但是,最终历次大战役除了宁远宁锦,明军基本上全输了。

  这好像很诡异,但如果真要探究,那就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为什么会这样。高务实以前作为爱好者也曾经看过一些论坛讨论,自己甚至还曾参与,记得其中一些有意思的事。

  如浑河之战,辽军坐视不救白杆兵与浙兵。为什么不救?其实并非是站一边的辽军贪生怕死,而是辽军与南军本来就有矛盾(援朝时就有矛盾,此事前文已有述)。更糟糕的是南军不仅与辽军有矛盾,当时与蓟镇边军也有矛盾。

  为什么南兵与白杆兵分河布置?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术规划,而完全是两军互不信任,因为在援辽之前,这两军在蓟镇已经打了一次群架,不仅各有死伤,甚至连炮都动用了,这样的紧张关系谈何信任和配合?说句不客气的话,大敌当前互相不下绊子就算良心还没坏了。

  再有就是经常有部分将领为保存实力而选择逃跑。如大凌河中的长山之战,吴襄率家丁骑兵和两降夷营骑兵直接跑路,将宋伟车营和步兵甩给了皇太极。等到回了锦州一清点,他所带的军队居然没太大损失。

  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朝廷的管控力度进一步下滑,军队私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开始正式出现军阀化了。

  还有就是部分人利用战争发国难财。明末渤海湾内向辽东海运输粮食动不动就漂没,而且经常是固定比例的漂没。这可是渤海湾啊,如果区区渤海行船都危险成这样,那下西洋是怎么下的?按那个漂没程度,下西洋根本没人回得来了。

  再举一例,松锦大战很多人都说皇太极抄了洪承畴的粮仓,是造成明军败北的关键,但实际上被清军派去运粮食的朝鲜世子发现,那个粮仓里的所谓粮食全都腐臭不可闻,根本不能吃。

  实际情况是什么?其实是运往辽东的各仓储粮食一直都在被官吏“插和沙土糠秕”,朝鲜世子对此大受震撼属于是大惊小怪。

  除以上这些意外,倍受后世人赞誉的西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