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二章 走投无路_清末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天津、北平一带人口众多,而且直隶地区的粮食产量有限,明清两朝数百年来都严重依赖江南、湖广地区的粮食才能够满足诸多非农业人口的粮食需求,由此催生了漕运。

  之前因为战争的爆发。自然是停下了这种漕运,而现在北平既然已经拿下,中华帝国方面自然不会坐视该地区的粮食短缺情况。

  内阁方面已经鼓励民间的粮商调运粮食北上。而海军方面也是给出了护航的承诺!

  当然了,南粮北调的主力要完全依靠民间粮商的力量是非常不靠谱的。大规模的粮食调运还得依靠官方的力量,准确的说是要靠‘储粮司’。

  中华帝国直属于内阁的储粮司毫无疑问是当代国内拥最多粮食的机构。这个肩负着平稳粮价、实物税收套现、粮食储备、大宗粮食运输的机构,是一个脱离了传统行政,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的官方机构。

  储粮司虽然是行政机构,但是采取的却是企业式的管理,在每个省都设立有专门的储粮分公司,并直接参与市场上的粮食贸易。

  他们的粮食来源不仅仅有财务部因为实物税收征收而来的海量粮食,同时也会在地方设立收购粮食的站点,从中小收购商或者干脆是弄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同时他们会向当地的中小粮商们批发大量的粮食,在产量区留下足够的粮食储备后,会把大量的粮食外运到缺粮的地区。

  各省、各府的分公司里头只有少数中高层的负责人是国家雇员,而其他人都是外聘的普通员工。

  这种以企业的模式运营的官方行政结构其实是相当复杂的,你说它是国家行政机构吧,他偏偏以商业的模式运转,追求商业利益,你说它国有模式的商业结构的话,偏偏他们又把政治利益置于商业利益至上,一切举动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比如说去年秋季浙江南部多个府县受灾,导致秋季粮食产量下跌,当地粮食紧缺而导致粮价暴涨,储粮司就是从浙北调运大量粮食,以低于当地粮价高达百分之三十的价投向市场。

  此举不仅仅造成了浙南数个企图哄抬粮价的当地粮商损失惨重,实际上储粮司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这大老远从浙北调运,这运费就不便宜,仅仅是这一次行动,就让储粮司下属的浙江分公司亏损达十万余圆。

  但是即便是亏损了,但却是当当地的粮价回复到了理性,民众不用再承受高出往年一倍的粮价。

  因此此时,浙江分公司的负责人非但没有因为亏损而遭到贬值,而且还被调回南京,高升储粮司的救援赈灾处的处长。

  这个职务听上去兴许不算高大上,但储粮司一共也才四个处而已,而储粮司是内阁直属机构。这处长比寻常的中央机构的处长要来的更权重一些。

  为了防止储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