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章 后装步枪的时代_清末枭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见英法联军以正面、侧翼为主攻方向,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进攻态势,整个进攻宽度大约三公里左右。

  面对英法联军从右翼发起的侧面进攻,施清瑄当即就是命令第八步兵师抽调一个步兵团增援右翼。

  侧翼。正面,此时炮声彷佛已经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联军士兵们发出的叫喊声,他们叫喊着各种口号,在军乐队的鼓点声中挺着刺刀冲了上来。

  而当他们越过三百五十米距离的时候,正面防线的中华军军官们已经是相继下达了命令:“开火!”

  下一瞬间,整条防线上的中华军士兵们开始了射击,那些四磅的步兵炮也是同一时间加入了炮击。

  三百五十米的射击。哪怕是对于线膛步枪而言其命中精度也是相当低下的,更别说第六军使用后装步枪后,执行的步兵战术已经抛弃了齐射,是采用自由射击。

  也就是说,战斗开始的时候。军官下令开枪,接下来士兵们就可以自由装填,然后选择目标瞄准射击,不用和前装枪时代一样,要等待全部士兵装填完毕后进行齐射或者轮射。

  这是因为后装步枪和前装步枪在射速上的巨大差距,前装步枪的理论射速可以达到一分钟三分以上,实战中普遍是一分钟两发到三发之间,也就是说一场战斗根本就打不出去几发子弹,所以每一轮射击都必须争取获得最大的命中效果。

  然而后装步枪的射速可以轻易达到每分钟八发以上,甚至在熟练士兵的操作下,可以达到每分钟十发到十四发的极限射速,比如说1858年型林德步枪,其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十二发,枪口初速可以达到每秒三百五十米,理论有效射程是五百米。

  其理论有效射程以及精度实际上比1856年林德步枪,也就是米尼步枪还有所不如,但是1858年型林德步枪的最大优势就是射速,在训练有素的士兵手中,该款步枪可以达到每分钟十发以上的战斗射速,是1856年型林德步枪的实际战斗射速的三倍多。

  而这个射速上的优势在今天就是充分体现了出来,当英法联军在三四百米的距离上发起最后冲锋时,他们发现承受了第一轮齐射后不用几秒钟,对面又是响起了清脆的啪啪声,而且这个枪声并没有和前装步枪那样射击后就会停顿大约二三十秒,反而是几秒钟就响一次,而扩大到整条战线上,就可以发现对面的中华军士兵正在源源不断开火。

  这种火力密度比他们在吴淞之战时遇上的中华军火力密度要整整提高了三倍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中华军使用前装步枪,他们冲过来要付出一千人的话,那么现在是他们要冲过来就要付出三千人以上的代价。

  而战斗中,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伤亡承受极限的,尤其是进攻战的时候,伤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