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六章 隐藏起来的剧情_民国大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特别是那些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留学生,认为日本是友好邻邦,不会侵略中国。

  或者说他们心里不愿意相信这一点。

  林子轩想用这部电影提醒中国人,一个强大的日本看着衰弱的中国,它会不动心么?

  当然,他不会把这段剧情写进剧本,而是要放到最后再加进去,他不想日本人从中阻挠。

  可以预见,只要明星电影公司公布了拍摄《甲午风云》的计划,就会引起日本人的高度关注。用各种手段阻止电影的拍摄。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剧本不可避免的会外泄,日本的间谍机构甚至会渗透进公司内部。

  日本在中国的间谍活动早已有之。

  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设立日本第一家在华通讯社东方通讯社。

  这家通讯社名义上是日本民间人士所创建。其实是日本负责搜集中国情报的机构。

  宗方小太郎于1884年来到中国,以汉口乐善堂药铺为基地,历游北方九省,收集情报。

  1890年,他协助荒尾精在上海设立日清贸易研究所,任学生监督。同时受日本海军省委托,在华从事情报工作。

  甲午战争时充任日军翻译,冒死潜入威海卫军港侦察中国海军情报。

  并在暴露行踪后成功脱逃,立功甚伟,为此得到过日本天皇的破格接见。

  如果林子轩把不利于日本的剧情写在剧本上,日本人一定会竭尽全力的阻止电影的拍摄,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所以他才暂时放在脑子里。

  他会公布一份不那么激烈的剧本,故事内容在日本人能够接受的范围。

  在中国,拍摄中国的历史,讴歌中国的民族英雄,这怎么都说的过去,日本人不好阻止。

  但真正拍摄的时候就不一定按照剧本来了。

  比如说旅顺大屠杀,日本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做了周密的部署。

  1894年6月,日本陆军省偕海军省联合颁令,严禁本国所有报刊登载军事新闻,以免泄漏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旅顺大屠杀之后,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路透社先后被日本人收买,不发送相关的消息。

  只有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世界报》刊发了少量新闻。

  林子轩要把这段暴行在电影上呈现出现,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但只要能让中国人看到日本人的真面目,就足够了。

  他找到郑证秋和洪慎两人,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意图没办法瞒过导演,还需要导演来执行,先拍摄电影的其他部分,旅顺大屠杀和日本天皇演讲的镜头要找信得过的人秘密拍摄。

  他们需要商量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来。

  等到电影上映之后,日本人再闹也晚了。

  听了林子轩的话,郑证秋和洪慎严肃起来,他们意识到这部电影不是单纯的海战,也不是为了赞颂民族英雄,而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

  林子轩和两人相交多年,知道他们都有爱国之情,值得信赖。

  郑证秋认为那就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拍摄两部电影,一部用来应付日本人,一部用来最终放映。

  他在明,拍摄海战的部分;洪慎在暗,拍摄旅顺大屠杀的场景。

  用郑证秋来吸引日本人的注意力,确保洪慎的拍摄不受到影响。

  三人商议良久,制订了一套策略,调动公司的一切资源保证影片的顺利进行。

  事后,林子轩颇为感慨,拍摄电影搞得像是谍战片一样,这就是此时的中国啊。

  既然要闹,那就闹得人尽皆知吧。

  第二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投资20万拍摄甲午海战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