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骂就要骂的尽兴_民国大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上了一把火。

  章西琛和周建仁并不甘心,把稿子寄给其他的报纸和杂志。

  然而,一般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都拒绝刊登他们的文章,导致他们没有地方发表。

  这不是林子轩造成的,在这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他还没有这么大的势力,能够影响到各家报纸。

  主要是两人的观点不被大众所接受,那些报纸和杂志都不想引火烧身。

  于是。两人就把文章寄给了鲁讯,请鲁讯代为介绍杂志刊载。

  如此一来,他们把鲁讯牵扯了进来。

  鲁讯把这两篇文章发表在《莽原》上,并附上了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近几天收到两篇文章。是答陈达齐先生的《一夫多妻的新护符》的,据说,《现代评论》不给登他们的答辩,又无处可投,所以寄到我这里来了,请为介绍到可登的地方去。”

  “诚然。《妇女杂志》上再不见这一类文章了,想起来毛骨悚然,悚然于阶级很不同的两类人,在中国竟会联成一气。”

  “可是我总以为章周两先生在中国将这些议论发得太早,――虽然外国已经说旧了,但外国是外国。可是我总觉得陈先生满口“流弊流弊”,是论利害,不像论是非,莫明其妙。”

  “至于林先生认为这些议论是糟粕,对如今的国家有害,我以为如果不传播进来,怎么能预知是否有害呢?总要让人了解和判断,争论一番,才能确认是否有害,否则便是一言堂,独断专行,不足取也。”

  这篇文章看似公允,对两方都有评论,实则还是有维护章西琛和周建仁的意味。

  这件事的结果是章西琛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周建仁被调去编辑《自然界》杂志。

  后来,章西琛创办了一份《新女性》杂志,继续宣扬他的观点,而且创建了开明书局,成为林子轩的竞争对手。

  这次争论只是一个开端,《现代评论》和《语丝》的论战才刚刚开始。

  论战的起因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阴榆的事件,也被称为女师大风潮。

  杨阴榆于188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4年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阴榆按照从西方学来的教育理论,在学校强调秩序、学风,并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游行示威视为学风不正。

  这就和学生产生了矛盾,特别是一些学生中的激进分子。

  这些激进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许广评。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阴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时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

  这场风潮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代评论派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政治倾向,比如说陈原,就支持杨阴榆,反对学生闹事,从而和鲁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有意思的是这次风潮背后的故事。

  学生冲锋在前,各方势力在幕后操控,有人被利用,有人得到了爱情。

  后来,许广评对此做了反省:“而且公举你出来做事时,个个都说做后盾,个个都在你面前塞火药,等你灌足了,火线点起了!他们就远远的赶快逃跑,结果你不过做一个炸弹壳,五花粉碎。”(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