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_民国大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创造周刊》赚不了钱,没有资金支持,不得不停刊,创造社的成员各奔东西,就此离散。

  他自身更是穷困潦倒,在上海混不下去,只好返回日本。

  林子轩和沈燕冰不怎么熟悉。就是惊讶一下,他和徐至摩一起赶往码头去迎接泰戈尔。

  徐至摩是讲学社的代表,会全程陪同泰戈尔在中国的行程,两天前就来到了上海,和他们同行的还有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

  无论中国的文化界如何争论,泰戈尔还是如期到来。

  1924年3月21日,泰戈尔从印度的加尔各答乘船出发,开始了他的首次中国之行。

  4月8日,泰戈尔抵达香港,孙仲山派专使带去了欢迎信。

  按照行程。在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乘坐的“热田丸”号邮轮将抵达上海的汇山码头。

  在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欢迎的人群。

  商务印书馆这边的代表是郑震铎和文学研究会的一些成员,还有学者张军劢。以及上海青年会、江苏教育会的代表,印度旅沪人士、报馆记者等上百人。

  场面极为隆重。

  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家互相攀谈,记者穿插其间,进行采访,商务印书馆旗下的活动影戏部还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纪录片。

  林子轩和郑震铎的关系不错。就问了先前让他疑惑的问题。

  “燕冰怎么会写那样的文章?他不是很支持泰戈尔么?”林子轩不解道。

  郑震铎是泰戈尔的铁粉,写了很多欢迎泰戈尔的文章,翻译了泰戈尔《飞鸟集》和《新月集》,他和沈燕冰是好友,一定知道其中的原因。

  “他呀,是身不由己。”郑震铎含糊其辞的说道。

  林子轩想了想,便明白了,不再追问。

  没有等待多久,一艘邮轮缓缓的驶入了上海的汇山码头。

  等到邮轮停靠在码头,徐至摩和林子轩,以及社会各团体的代表和记者们登上邮轮。

  泰戈尔早已站在了甲板上,身后是几位印度学者,这一次,泰戈尔还带着一个国际大学的访问团,他从印度拉到了一笔赞助费。

  虽然这位印度诗人已经六十多岁,但看起来还很精神。

  徐至摩和泰戈尔通过书信,赶忙上前做自我介绍,然后给中国的学者介绍。

  接下来是记者们拍照的时间,邮轮上颇为混乱。

  《时代周刊》的记者想要拍到泰戈尔和林子轩单独握手的照片,就上前说了这个要求,在这个时代,相对于中国记者的拘谨,美国记者更有自由的精神。

  他没有把泰戈尔当成大人物,只是当成一个新闻对象,并不认为这个要求有什么问题。

  林子轩解释了这位美国记者的来历。

  泰戈尔意外的看了林子轩一眼,刚才徐至摩介绍的时候只说林子轩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他并没有太过在意,毕竟林子轩太年轻了。

  在这个年纪,应该不会是太过有名的诗人。

  不过泰戈尔知道西方媒体对东方人的偏见,能够让美国杂志专程来到上海做个人专访,这个年轻人在西方社会应该很有影响力。

  等一下要详细了解这位年轻人的事情。

  他接受了西方记者的提议,在邮轮一处空旷的地方,和林子轩握手。

  泰戈尔一身印度传统长袍,胸前挂着刚刚献给他的花环,林子轩穿着长衫,为了配合记者的拍摄,微微侧着身子,把正面留给了泰戈尔。

  他们头顶是春日的暖阳,身后是蔚蓝的海水,两人的影像就这样定格在照片之中。(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