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四章 关于诗歌的话题_民国大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名,不仅是看,重点是听,就像是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一样。

  但在这样的天气,夜晚会很冷,任叔勇和陈衡浙夫妻二人执意要回上海。

  林子轩也想回去,却被徐至摩挽留,于是。一拨人回上海,另一拨人返回了杭州。

  晚上的时候,众人在西湖旁的老字号楼外楼吃了一顿大闸蟹。

  吃蟹是一个讲究活,汪精为因为不怎么精通而被徐至摩讥笑为外行。他也不生气。

  此人很能饮酒,一个人喝大半瓶白酒毫无醉意,席间众人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谈论最多的还是诗歌的话题,大家又把林子轩的那首词点评一番。

  徐至摩喝的有些微醺,说起了他在英国的游历。

  并把英国的社会精英推崇林子轩的事情说了出来。甚至提到美国诗人艾略特写作诗歌的灵感来自于林子轩的诗作。

  艾略特的《荒原》已经发表了一年的时间,在欧美诗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学评论界对《荒原》的解读层出不穷,认为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诗歌之一。

  艾略特因此名声大振,成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但在中国,艾略特还不为人所知,只出现在文学杂志中一些介绍性的文章上。

  《文学周报》1923年8月27日的“几个消息”中谈到英国新办的杂志《阿得尔非》时,提到艾略特为该杂志的撰稿人之一,除此并无过多评价。

  1927年12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号刊载朱自青翻译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杰姆逊的《纯粹的诗》,译文中提到艾略特的名字。

  真正让艾略特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是在三十年代。

  1934年4月,叶公朝在《清华学报》第9卷第2期上发表《爱略特的诗》,这是中国最早系统评述艾略特的论文。

  1937年,清华才女赵罗蕤第一个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译成中文。

  所以,在座的人对于艾略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有位外国诗人喜欢林子轩的诗歌。

  林子轩也不可能告诉他们艾略特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以后还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

  所以他只能什么也不说。

  等着吧,等到几年后艾略特的诗歌传入中国,有你们惊讶的时候。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之间的隔阂,中国人迫切的想要朝外看,了解整个世界,不过这需要时间。

  在座的学者虽然不知道艾略特是谁,但从徐至摩的讲述中知道了林子轩在英国很受追捧,加上林子轩在美国文坛的影响力,让他们对林子轩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说林子轩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并不为过。

  后来,他们还谈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话题。

  按照徐至摩从梁启朝那里得到的消息,明年泰戈尔可能会到中国访问。

  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1920年,蔡元赔等教育界人士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当时泰戈尔正忙于国际大学的筹办和在欧美的访问,没有能成行。

  1922年冬季,梁启朝领导的讲学社又邀请泰戈尔来中国访问。

  泰戈尔接到邀请后很高兴,决定于1923年8月前往中国访问,可是,泰戈尔这时候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因此将访问的日期推迟到第二年的春天。(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