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 《雷雨》_民国大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是舶来品,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欧洲各国通称戏剧,在中国话剧最早被称为新剧或者文明戏。

  1906年冬天,受日本“新派”剧启示,中国留日学生曾孝孤、李叔桐等人在东京组织建立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

  同一年,王钟生等人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

  这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

  1907以后至1917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文明戏逐渐沉寂下来。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表演形式的问题,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

  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其次,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剧社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就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最后,文明戏的底蕴不足,思想贫乏。

  很多剧社演出前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是根据大致情节在台上让演员自己发挥,甚至是插浑打科,恶俗逗趣,根本无法保证质量。

  在五四运动之后,爱美剧走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爱美剧不是后世的美剧,而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职业戏剧,先后成立了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

  爱美剧注重社会问题,推崇易卜生的话剧,比如玩偶之家。

  这种话剧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在这个时代属于时尚,他们自己创作剧本,自己演出,不考虑赚钱,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于胡拾、陈独绣等人的推荐,在青年学生中引发风潮。

  学校里大多都组织有话剧社,青年人拥有无比的热情,他们根本不需要一个大舞台,在教室里,在街头都可以演出。

  当然如此创作出来的剧本良莠不齐,很多剧本只想喊出口号,缺少深刻的内涵。

  这是中国话剧方兴未艾之时。

  在1921年五月份的一天,雷雨的稿子出现在了北平的一所女校之中。

  冯程程端坐在教室里,翻看着雷雨。

  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看的是一部伟大的话剧,她只是被剧中的情节所吸引,根本没有听到讲台上的老师在讲什么。

  雷雨有四幕,集中在两个场景中,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却展现出了周鲁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