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四十三章故潮信盈虚因月(一)_崇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太极对大明的认知。

  还是基于以前了解过的消息,的出来的结论,虽然时过境迁,奈何大明真的是被老天爷给盯上了。

  旱灾还没有结束。

  只因崇祯的政令,刚刚让受到旱灾的地方,能够活的下来人,算是暂时缓解了百姓们对于饥饿的恐慌。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范围的种植土豆,玉米和红薯。

  进一步缓解了,在干旱的时候颗粒粒无收的险情。

  新的农作物,本就是被百姓们抗拒种植的,况且大明的官府,在百姓们的心目中几乎毫无威信可言。

  当然,那只是刚开始。

  随着这三样东西,丰收后的场景,深入人心。

  就连低价没出的种子,都不够用了,也就在今年,虽然旱灾依旧,却莫名的迎来了很有讽刺意味的“丰收”。

  丰收会带来破产。

  这是崇祯从后世的一本书上学到的知识,所以才有了物流转运这样的一个部门成立。

  效果还不错,再加上崇祯隔山差五的弄出一点关于土豆,红薯和玉米的新鲜吃法,很快就被大多数人,当做了主食。

  能饱腹,还很好吃,自然也就很受欢迎了。

  而且存储的时间还很长,完全不怕放坏,商人们或许会因为价格的虚高,不会收,可朝廷一直在为平抑物价做准备。

  自然不会让本就一无所有的百姓们,劳累了一年了,最后出现欠债的情况发生。

  当然,虽然有着种种的好消息,食物不够吃,还是大明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以,皇太极的这种想法,也不能说不好。

  代善跟在身旁,心中也在想着这个问题。

  他们却没有想过,要是大明不开边市了,那么这种事情不是就没办法发生了?

  搁在他们面前的就是辽河。

  汉代以前称句骊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

  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全长1345公里,注入渤海。

  由于气候影响,辽河流域内洪水频繁,平均每隔7~8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发生一次。辽河流域看起来经常泛滥,却神奇的居然是水资源贫乏的地方。

  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

  浅浅的河道。

  碎石在河底清晰可见,现在是河流的枯竭期,要是水位一直很正常的胡啊,大明的水军,也一定能够开着战船封锁这一带水上的交通。

  迅速的就能够切断建奴和蒙古人之间的默契,从而让大明可以用处不少的手段,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皇太极他们走的这一段流域实在铁岭和西平之间。

  此地已经能够看到有人放牧,只是在看到他们人多的情况下,也不敢前来探视,而皇太极的队伍,也急着回到盛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心情,去找点乐子。

  “过了这段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