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六七章 割袍(上)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么讨论下来,钱肯定是要给的。

  但给完钱之后,还要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否则,这件事就没完没了。

  今天拿这个来说事,“勒索”个百十万两。

  明天没钱了,又拿这个来说事,再“勒索”个百十万两。

  这还了得?

  兑钱,倒是小事。

  便是再兑个三五百万两,这些人也兑的出,关键是凡事总得有个尽头才是。

  盐商们对这种事可谓是经验丰富。

  经常有人来投靠他们,就类似于门客。然后有些人吧,今天写个对联“卖”给盐商换点银子、明天写个福字“卖给”盐商换点银子。

  有点类似于冯谖,今天嫌没鱼吃了、明天嫌没肉吃了,谈剑高歌要回家。

  要不怎么说战国四公子不是谁都能当的呢?

  这些盐商的态度就非常明确,遇到这种给脸不要脸的,就直接让他滚蛋。

  不然就是个无底洞,非要缠死你。

  虽说要的少,也就个三十两五十两的,但却知这种事不可长久,越长久越蹬鼻子上脸,日后欲壑难填。

  此时盐商看待皇帝,大概就是类似这种的感觉。给的太痛快了,说不得明天就得蹬鼻子上脸。

  现在就觉得刘钰是来要钱的,是来替皇帝讨饭的,这钱就不能不给。但给又必须要有个说法。

  盐商们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今日只能先散了,叫众人回去后纠结那些心腹幕僚们,好好想想办法。

  盐商们一个个在江南文人的眼中,那都是“乐善好施”、“宅心仁厚”、“风雅大量”的。

  比如一些盐商专门造的庭院、景观、引以为流觞曲水,时不时就邀请各路文人来此聚会,作诗。

  有些人书法好,就资助他们银钱,让他们抄写十三经。待抄写好了,就送与达官贵人,将人引荐出去,之后自有回报。

  有些人文采好,就专门创造作诗词赋的机会,还专门出钱给这些人刊登诗集。

  当真是做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应该说,刘钰的评价是没错的。在明末大乱、江南庄园主经济被摧毁的背景下,这些盐商的存在,客观上延续了明末江南的文艺繁荣。

  搞艺术创作的,得有人养着;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欧洲的博物学之类的大发展也有些类似,前提都得是有钱有闲。无非是方向是的区别罢了,这年月,没钱没闲,别说什么文艺创作了,买几张画画的宣纸买得起不?

  不过,这样的文人并不是幕僚。

  文人是讲风骨的,真正投靠做幕僚的很少,幕僚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主仆之分的。

  幕僚、清客、文友,是三个不同的档次。

  真正依附这些盐商生活的幕僚,可能不太精于诗词歌赋,但一些实用性的诸如算账、出主意之类的技能,还是不错的。

  但饶是这些幕僚有些实务上的本事,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