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零五章 南洋大开发(四)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通过海军订单的油脂肥皂,以及后续的对西洋出口的甘油硬脂酸产品,推动了鲸海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捕捉业,也盘活了海参崴等地的粮食商品化。

  那一次的从江南到东北的资本转移,前前后后大约投入了七八百万两。

  江南和京畿的投资者们,早已经收回了成本。

  而这七八百万两的投资,也促使了后续移民的增多,使得移民成本急速下降。

  可以说,这样的人口移民规模,如果是朝廷推动的官方移民,没有五千万两下不来。

  没有商业盘活,就会和刘钰去永宁寺时候看到的那些村落一样:狗彘食人食,却穷的没钱用。

  这一点,刘钰和皇帝是算过账的。这些年鲸海虾夷地区的移民成果,才是皇帝能够同意由朝廷军队开路、商人跟进的方式开发南洋的重要原因。

  因为与鲸海地区移民几乎同时进行的,是西域移民。

  而西域移民只能由官方主导,无利可图。

  在朝廷花费、移民人口数的强烈对比之下,过于震撼。因为成功、且同时存在对比、且对比实在过于强烈,所以皇帝才敢尝试着往前迈一步。

  航海术的进步,使得资本转移和流动成为可能。

  实际上,也杜绝了明朝的一种怪病:江南商人和士绅集团贴在一起,搞江南本位主义。

  航海术的进步,也使得废漕改海成为可能。使得皇帝可以放心大胆地任由江南的新兴资本集团折腾,不用担心大运河断绝之后的南北分裂问题。

  这一次搞的资本投资转移,规模比上一次要大的多。单单是朝廷漕米的一年买办费用,就赶上了鲸海虾夷开发的投资量。

  而这种巨额的资本投入,又因为种植园模式的缘故,使得尝试发行纸币已经成为可能。

  当然不可能是面向全国的,而是以南洋为根基、松江府为据点、天津等地先设置兑汇除的方式,逐渐铺开。

  大量的雇工进入种植园,他们一无所有。

  而投资种植园的这些人,白银要买的东西,大部分都在松江府可以批量买到。

  南洋所需的各种日用品,一部分是本地产,大部分却都是从大顺批量购买的。

  这种特殊性,使得先连通种植园、松江府、海军、新兴工业的纸币,完全可以尝试。

  如果是闽粤的自发性移民,这种纸币显然是难以被接受的。

  大顺在南洋的征服,将以经济和货币为主、军事为辅。

  这些,都在南洋大开发的计划之中。而且伴随着南洋开发,作为原材料产地,朝廷也会很容易接受以纸币作为赋税:钱能花出去、买到想买的大宗物品,再不济也能兑换白银。

  英格兰银行,起源于给政府办国债;阿姆斯特丹银行,起源于大额贸易兑付;法国纸币,源于耍赖赖国债。

  大顺都没法学。

  国债,大顺根本不存在,借不起。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