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四九章 一分钱难倒天子(三)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年亦可得银百万不止。

  如果一切顺利,三五年内,每年手里至少能多出六七百万两银子。刨去再多往西北西南每年多投个百万两,亦还剩下五六百万两。

  皇帝心想,只要有钱,这淮河,怎么也治的了吧?就算治十年,若能换个两淮复宋前之富,也大值得。

  当初江苏节度使的上书就说的很清楚。

  黄淮地区,出不了朱元璋了,至少在大顺的中央集权能保证的情况下,黄淮地区最多就是为王前驱。

  除非大顺的集权烂到跟蒙元一样,小吏锤杀省级官员封闭漕运假装钦差,中央竟毫不知情,烂到这种程度,那才有可能在黄淮出帝王。

  但是,黄淮糜烂,为王前驱,引出的问题却多。尤其是如果不改运河为海运的情况下。

  历朝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南北之分。

  这里阻隔南北,又关乎运河。到时候,或南方督抚日强、若别处再有起义,朝廷又把大量精力兵员砸在黄淮,怕是要出大事。

  黄淮,恰在南北中间,加上运河,若以人论,恰似一人之腰。

  手疼医手、脚疼医脚,可要是腰有病,核心力量废掉,全身都使不上劲儿。

  自宋以降,中华历朝就像是一个腰被砸伤的人,以前千斤的力气,现在病恹恹的,腰都没劲,哪还有力气?

  问题在哪?

  江苏节度使看来,问题就在漕运上。

  如果天下太平,这还好。

  一旦天下有事,打仗是不是得用南方的钱粮?

  南方的钱粮是不是得经过运河?

  运河是不是有将近十倍的损耗?

  运河的损耗是不是运河两岸的百姓来补足?

  出的人力力役折损是不是要催发起义?

  起义是不是会截断漕运让问题更严重?

  漕运糜烂,是不是打仗也要出问题?

  当然,江苏节度使不能用“起义”二字,用的是叛乱、民变、愚民被人所用等词汇。

  到时候,外患引发内忧、内忧引发内乱,纵然黄淮地处中原,朝廷可以全力镇压,最多只能为王前驱,成不得事。

  然而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朝廷若有明君还能压住,一旦是个孱弱之主,天下就要大乱。

  皇帝对此是认同的,其实心里也明白,大明大顺两朝,对黄淮百姓,确实是“狠”了点。

  为了保漕运,一旦有水灾,朝廷虽不明示,可实际上是默许“保北不保南、北堵南疏”的政策的——说的就是安徽,以至于自明以后,提起安徽,鲁南河南等地的百姓,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要饭花子。

  十年倒有九年荒,问题不出在凤阳那个朱皇帝身上,而是出在燕王那个朱皇帝身上,出在靖难之役定都北京又废海运走漕运上。

  过了黄河,运河紧贴着黄河。黄河的泥沙一旦进入到运河里,运河就走不了船了。

  几十年前,荷兰使者入京请求贸易顺便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