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八五章 黄淮患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理性。

  大顺是靠什么起家的,在大顺朝廷里当官的哪个不清楚?

  吃他娘、和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单单这个口号,还有点像是“匪寇”。

  但人家这个“孔子欠债不还、我们不是抢大户、我们只是要债”的口号,那就极其合理了,把最后一点“道德”上的愧疚感都弄没了。

  现在苏北、安徽、鲁南地区,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口号有了,合理性有了,组织有罗教、***和白莲教,领袖人物更是直接有宗教领袖都现成的,连年小规模水灾和运河修缮征调民夫导致的土地兼并远胜别地……满满的柴草都泼了油,现在就差一场大的天灾了。

  这等危机和松江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谭甄是在西南搞改土归流而升迁的,更是明白这种事不能拖,拖的越晚,越容易出大事。

  朝廷,得拿出剜肉的决心,解决运河和黄河问题,如此才能永保太平。

  他想做忠臣,正臣,为王朝的长治久安着想,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可反过来……谭甄也清楚,如果起义恰好在废漕改海的阶段爆发,或者废漕改海的短痛加速了当地的矛盾……

  这责任,是不是这些废漕改海的人得担着?

  自己这个身板,是否担得起?

  思虑许久,谭甄还是留了一手。

  在第一批运粮船起航之前,谭甄装作无意地又和陈青海谈起来淮上的事。

  算是借题发挥,他确信陈青海会把这些事转传给刘钰。

  刘钰和他虽然都是节度使,但两个人还不一样。刘钰是勋贵出镇,他是节度一方。

  谭甄觉得,有些事,还是刘钰说更好一些。

  毕竟这废漕改海的诸多利益,和刘钰息息相关。

  得利的人不出来站台、抗事,谁来抗?反正是吃定了刘钰肯定支持,不如自己就打个前锋,引个头,再掀起一次漕运海运的廷议。

  …………

  运粮船抵达刘公岛后,军舰就不再护航了。

  陈青海将谭甄的口信传给了刘钰,又将谭甄似乎“无意”的临行前的那番话复述一遍。

  只听陈青海转述了那个“范丹和孔子”的故事后,刘钰知道,这淮北的事,可能积压太久了,从宋朝之后一直积压到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了。

  元末淮上出过大事,明末这里也不安稳,造反常态化的结果,就是塑造出了这么一个“名正言顺”吃大户求生的正当理由。

  倒是那些白莲教之类的宗教战斗力不太行,朝廷也抓的很紧,这一次禁绝天主教,对内部的罗教、白莲等也是严查了一番。

  起义想要有战斗力,得有当过兵的参加。而废漕改海,裁撤旧军,每一步都会加剧这种起义的战斗力。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海运、军改、废漕、海外贸易、松江口岸化……这些和黄河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