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终章 九三年(十一)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老马说:【最重要的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故而可以说,殖民统治的结果,就是本地生产力的倒退——英国在印度做的,就是摧毁印度的水利工程,饿死印度的上亿人口,摧毁印度的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老马曾批评过蒲鲁东,说【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他看范畴就像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是也作了许多恶】

  【蒲鲁东先生认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

  【所以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

  这话,用在此时的大顺也是一样的。

  或许,会有人想,是不是可以把这段血腥的原始积累时期,美化一下?分出好坏,只要好的方面、不要坏的方面?

  走一条大顺的、与众不同的、不那么黑暗血腥的殖民之路?

  只怕,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实质上大顺已经不再是个传统帝国,而是个标准的近代帝国了。

  如果还是个传统帝国,那么其实无所谓。

  你雅利安人能统治印度、你蒙古人能统治印度,我大顺自然也可以。

  不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照旧统治,收点税、修修水利、保持原本制度,那自然可以。

  但现在大顺显然已经不再是个传统帝国。

  的确,刘玉当初忽悠皇帝南下的时候,是用传统帝国的思路忽悠的。或者说,是披着传统帝国的外衣,做成了近代帝国主义要做的事:他当时给老皇帝说的,是印度的人头税和亩税。

  但显然,现在,在印度的统治,是在为大顺的资本服务。

  包括税收,是在为摧毁印度的“文明成果”,即已有的生产力而使用的一种工具。比如对印度棉布征收的出口税、内部通行税、生产印花税、内部钞关等等;而对印度的棉纱和原棉,才尽可能采取低税政策,甚至通过商业资本的劫夺手段,强取豪夺。

  二三十年的时间,对于大顺和印度而言,都悄然发生着一场剧变。

  大顺内部的棉花种植业,小农种植区基本不太行。大顺的大部分地区,不管是先发地区、还是内地保护地区,实质上都在用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纱。

  同样的。

  二三十年前,还是世界范围内棉纺织业“亚军”的印度,对外出口的棉布产业,已经彻底被大顺逼死了。

  曾经的世界范围内的棉纺织业亚军,现在纺织二字,只剩下了纺,而没有织了。

  残酷的转型已经经历了一次。

  现在,显然要经历第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