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五七章 分歧(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这种鼓吹的逻辑,很简单,

  即,人吃饭,是因为饿。

  而不是喜爱粮食,喜爱到有多少吃多少。

  理论上能养活多少人口,只取决于粮食总产量、人口总数、以及人均之后的粮食占有量。

  当然,人均,这俩字,有点神奇。

  但,至于说,怎么才能让人都能保证饿不死、吃饱,或者说人均有意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理论上,只要人均每年能有500斤粮食,那么谓之《礼记》中的小康,大抵是没问题的。

  换言之。

  大顺现在往少了说,3亿人口。

  理论上,只要年产1500亿斤粮食,在物质基础层面上,已经可以达到《礼记》中构想的小康的状态——毕竟,礼记这玩意儿,是汉代编造的,按照汉代的生产力水平构想的美好未来,基本原始意义就是人吃饱、偶尔有肉吃的水准。

  在此基础上,刘钰鼓吹的基石是什么?

  即,大顺只要保证能够年产1500亿斤粮食的农业人口,那么理论上,剩下的人是从事农业、还是从事工商业,基本就没啥区别了。

  而按照此时农业劳动的极限来计算,保证1500亿斤粮食,理论上,非农业人口是完全可以超越农业人口的。

  理论上,如果不考虑天灾、不考虑水旱,按照亩产120斤的大顺加上华北两年三熟、江南一年两熟的理论平均亩产,12亿亩土地基本是可以保证这个产量的。

  而按照铁器牛耕时代的家庭最高密集劳动的水准,也就是30亩地一头牛的水准,其实也就需要4000万户农业家庭。

  由此推出,理论上,非农业人口是可以超越农业人口的。也即,工商业的发展,是有未来的。

  是可以解决颜李学派等复古改革派一直不能解决的幻想——均田的田不够,剩下的人咋办的问题。

  当然,这都是理论上。

  而理论上能解决,也就确保了实学一派,在对未来的构想中,是认可将来发非农业人口超越农业人口的。

  当然,理论是理论、数学是数学、现实是现实。

  实学一派的很多人,在构想未来的时候,是相信刘钰所描绘的未来的。

  但,这最终,又绕回了统治的“技术”问题。

  即,假设平均每户5人,假设4000万户农业人口即可保证产量——100目的,3个人干,和30个人干,可能产量是一样的,但可以作为“商品粮”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毕竟3个人自己吃的,和30个人自己吃的,数量不同。

  某种程度上讲,那27个人,于社会宏观角度,是“无效”劳动。

  但问题在于,工商业是否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让那27个人可以干点“有效”劳动?

  如果不能提供,那还不如蹲在地里,至少这样可以维系稳定。

  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亩产基本是世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