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七三章 英国的总崩溃(一)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头上。

  利物浦的市民反对英国政府的理由,是质问英国为什么要参加欧洲的战争?为什么要在印度刺激中国导致大顺参战?如果不在印度刺激中国,大顺怎么会参战?

  大顺不参战,他们的日子能过的这么惨吗?

  当然,这个问题,继续往下引申,那可引申的就多了。

  比如,质问英国王室,参加欧洲战争为了啥?还不是为了汉诺威?

  是保英国?还是保汉诺威?

  你们家族,到底是汉诺威选侯?还是英国国王?

  比如,质问英国政府,为啥要往无底洞一般的北美投钱?为什么要在北美打仗?把战火烧向北美?

  这便是当时大顺决议参战的一个因素——如果是拿皇时代已经稳定的英国,大顺不会参战,因为那时候英国真的敢拼死一搏,上岸也不怕。但现在,英国内部根本不稳定。

  《1745民兵法》,轮戍制就是为了防止雅各布派起义,驱逐汉诺威鞑子,迎回正统的。

  至于此时利物浦的市民,为何要反对英国政府,表面的原因也简单到不能简单。

  利物浦的经济,崩溃了。

  作为一个六十年前还只有6000人的小城市,几十年内暴增了十倍人口,成为此时英国数一数二的港口城市。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极端脆弱。

  因为既不是靠工业、也不是靠农业,而是靠纯粹的商业。

  后世历来多有讽刺中国自古的“天朝上国”心态,自诩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

  这话吧……肯定不对。

  比如没有日本的铜,连铸钱都是问题,更不要提连个波托西级别的大银矿都没有的贵金属缺乏的事实。

  但就19世纪之前,刨除掉这些贵金属,这话说的倒是也不算错。比如现在大顺来欧洲贸易,纯纯都是跑单趟,因为回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运啥能赚钱——这不是大顺有高额关税,而是就算零关税也真的除了金银铜之外没啥可以运回来卖钱的东西。

  历史上18世纪晚期,广东的钟表匠就已经彷制品满天飞;法国运八音盒一共赚了五年钱。

  是以,固然说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般不好,那般不好,但有一样,不至于出现因为海上封锁就直接全面经济崩溃的情况。

  英国则不同。

  利物浦更是不同中的典型。

  对于常读史书的大顺人而言,这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事,对于几年前文字记载的历史,很容易理解什么叫沧海桑田。

  镐京之黍离,位列王风,世上没有不灭的王朝,也没有不兴衰的城市。

  若如繁华了千年的扬州,被一波漕运改海运,直接干废;兴盛了数百年的北方小扬州聊城,伴随着黄河改道运河被废,从千百商号鳞次栉比,混成了国家级贫困县。

  这样的历史太多,又岂止是镐京黍离?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