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二章 大忠臣(下)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山东的转型,前提是得有南洋和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和肥料基地。在化肥出现之前,或者说,在智利或者孟加拉的硝石拿到之前,东北的大豆就是最好的经济作物肥料。

  凭借光合作用和根瘤菌以及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可以有效地转移肥料元素。

  而殖民扩张在此时的意义,也就更加的有用。

  搞死印度的棉纺织业,松苏的棉纺织业就能大发展;搞死印度的烤烟叶,山东的烟叶就能大发展;搞的日本四分五裂,花生油料烟草柞蚕丝绸等,也能大发展。

  关东的高粱米、小麦等,也可以在山东的转型期,提供稳定的粮价。

  至于减租、减息、长佃这些,不能避免小农经济被冲击,只是提振小农在转型冲击下的抵抗力。

  而且,其实做这件事,难度也不是很大。

  明末时候,你要均田,老子就投满清;抗日时候,你要减租,老子就当汉奸。很正常。

  没有外部力量,纵有反对,也不会那么难受。并且本身,刘钰喊的这些看似是抑兼并的口号,在封建王朝也是政治正确的。

  除了一段反动透顶的白色时期,哪怕是封建王朝,甭管做不做,但是减租、减息、扶助农工的口号,嘴上喊喊还是可以的,而且是算作政治正确的,并不会被枪毙。

  复古儒学那群人,喊的比刘钰可激进多了,要直接搞土地国有化加授田制呢。大家最起码在嘴上,还是追思三代之治周礼制度的,那明确的土地国有化加授田制,自然就有某种神圣性,最起码在嘴上是有的。

  当然,嘴靠不住。

  事实上,这个难度不是很大的前提,又是之前二十多年,以对外扩张为契机,引导的实学发展和刘钰的义学体系下的学生。

  大量的非士绅出身的、学的不是十三经那一套东西的“读书人”——虽然主流社会不承认他们也配叫读书人,你们也配叫读书人?但从认字会算数懂农学算作读书人的定义看,他们其实又算。

  而且,刘钰是在威海练的兵,莱登出身的实学子弟,颇多。

  最后肯定也是要解决黄河问题的,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看。

  哪怕是从最无情的、纯粹的唯生产力的角度去看,黄河泛滥搞得几千万亩耕地三十年缓不过来,那也应该解决黄河隐患。

  只不过他嘴里说的,似乎还是传统的抑兼并思想,来伪装自己的真实目的,刘钰可以确信,皇帝分不清。

  因为这些年,刘钰制造了一个大大的假象:新时代是和松苏模式绑定的,且只有这么一种。包括关东、南洋,都算是松苏模式的变种,尤其是土地制度上不抑兼并反而鼓励兼并。

  虽然刘钰整天埋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实际上皇帝依旧是。

  他还是分辨不出来,或者说,脑子里依旧没有资本主义的概念:地主只能长佃、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