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 木牛流马(二)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帝听到这个回答,也是很满意地嗯了一声。

  他倒是没有怀疑过刘钰,主要是刘钰在松苏的改革过程,也是一直避免其改革涉及到内地诸省的。

  当然两边的思路不一样,但皇帝并不了解这其中意识形态的区别。

  正如刘钰和颜李学派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两边看似都是均田派或者国有土地派,但实际上两边的思路可以说完全相悖。

  这种不经意地测试之后,皇帝对于牛二提出的印度问题,也就基本上没什么不满的了。

  既然刘钰打了保票,说英国人短时间内不可能增兵,因为体制问题,英国那边做不出这样的决定。

  那么,再拖一段时间,问题也不大。

  至于说攻取印度之后怎么办,牛二的思路,皇帝整体上也是认可的。

  主要是牛二用大顺这边方便理解的角度,大致介绍了一些印度的赋税制度、土地所有制这些问题。

  而皇帝也明白刘钰说的,大顺和印度之间的矛盾、大顺与英国之间的矛盾,二者之间的区别。

  故而,印度问题,那也就真的不再是个单纯的收税问题了。

  如果防止将来印度的都督自立?

  如何把印度拉入到大顺的体系之内?

  这又绕回到了霸术里的轻重学。

  要对印度进行全面彻底地经济改造,让印度作为原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地,这样才能让印度绑定在大顺的天下体系内。

  否则的话,不进行全面的改造,那么印度更喜欢和欧洲人混在一起,因为他们生产的东西,正是欧洲人所需要的;跟着大顺混,那些织布的、织绸的、原本收布收货的商人,都得去吃屎,人家自然不肯跟着大顺混。

  故而考虑到稳定,那么自然就是要把印度搞成一种“印度纺纱,大顺织布;印度缫丝,大顺织绸;印度黄麻,大顺麻袋;印度种米,大顺吃米;印度缺布,大顺卖布”的模式。

  这种模式越深,印度这边在大顺的天下体系内也就越稳定。

  按照刘钰的说法,欧洲人就算种棉花,那在北美种棉花,岂不美哉?更近,地也更多。到时候,总不可能放着更近的北美棉花不要,跑到大老远的印度来买棉花吧?

  反过来说,印度的产业全面与大顺的工业手工业对接,那么大顺不要这些东西,他们卖给谁呢?

  旧的卖布的商人,纺织工匠,或者被饿死了,或者被枪毙了。

  新的缫丝的作坊主、买棉纱的商人,便是心向大顺的买办了。

  这是治本的办法。

  而治标的办法,则是不用印度土兵,而用大顺的兵,且维系一种稳定的退役授田制,无论谁在印度当都督,那也没有自立的资本。

  皇帝的脑袋,只要离开了能威胁龙椅的范围,大体上还是清醒的。

  只要天下的核心区没出问题,天子就没问题。剩下的天下范围内,现在依然没有能当天子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