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九七章 工业革命(十四)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借助明末思想家的后辈弟子的支持,在淮南圈了24万亩的土地。

  不算大,几个大垦荒公司都在三十万亩以上。

  可以说,这是个明末到此时的空想大杂烩。

  当初圈的时候,其实刘钰就和他们说过,告诉他们这地方其实不好,没有巨量资本投入,是不可能完成土地改造的。

  或者,你们真的能深入群众,把百姓发动起来战胜自然。

  否则的话,有这钱,你们不如带人出海。

  去南半球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实现你们的“三代之城”。

  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说真的,比此时的苏北草荡滩涂区,要强不少。

  你们愿意走,儒生愿意去,刘钰可以个人资助一笔钱。之前已经断断续续地扔了不少人去那边,牛羊马狗这些东西也已经繁殖了不少了。去了那边,绝对可以尝试你们的道德乡约的三代之城,作为儒学的复古派,去吧,去追寻你们的应许之地。复尧舜之德治。

  然而,没读书人肯去。

  百姓肯定是愿意去的,但就现在来看,成本又高,资本不出钱是移不起的。

  想让资本出钱,就得放出来那边有金矿的大招。

  但至少在苏北垦荒完全解决、辽河流域全面商品粮化之前,这个大招暂时还不能放,还得钓着资本让他们往苏北和东北的土地上投呢。

  是以搞来搞去,不听刘钰的,非要圈占了24万亩的草荡。

  又没有后续的资本投入,组织模式还是泰州学派的那一套,水利设施都搞不起来,还想在苏北这地方建成三代乡村?

  这里面的麻烦事太多,远不如一开始设想的那么美好。

  现在权哲身提出自己来到这,就是为了去看看那个乡约村社,孟松麓只能是面露苦涩。

  而且,在接到刘钰的那封嘲讽信之后,连程廷祚自己都说,这也是出于无奈。

  如果真的有用,他应该去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比如河南、安徽等地。这种有代表性的地方若是搞好了,那么就证明或许可以推向全国。否则且不说在淮南都没搞好,就算搞好了,真的能把淮南的物质条件变成全国吗?

  而之所以不能去那些地方,道理也非常庸俗。

  没钱。圈不起二十四万亩的土地。

  况且人家根本也不卖,谁卖地谁是败家子。

  谷/span所以到头来还真就是绕回了当初孟松麓和孟铁柱在海州的那场争辩:你们连第一步的“能井则井、不能井则均”都走不了,考虑后续有什么用?

  苦笑一阵后,孟松麓直言道:“赵兄,实不相瞒,你要去的地方,正是恩师牵头组织的。只是,实话实说,效果并不甚好。”

  “其中缘由,实在一言难尽。要说胥吏迫压,还真没有;税赋徭役,古之什一……剩下的不论挖河、治水、修堤等等,也确实该花这个钱、出这份力。”

  “当初圈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