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四九章 皇帝眼里的改革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粗略纲领的那群人。

  包括且不限于均田免粮、均平天下、铲平不公、减租永佃等等。其主力,是失地小农、和各种矿工矿奴等等。

  其三:这些工匠们更倾向于相信朝廷的清官,而更恐惧和害怕那些工场主和东家,并且视他们为坏人。而工场主则因为打不过他们,也更需要朝廷的保护。同时也因为大顺农村的极端贫困,不管是工匠还是工场主,都对自己现在的稳定生活基本满意。

  由此,皇帝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他这个皇权,可以用一种超然的姿态,凌驾于工匠和工场主之上。在必要的时候,站工匠;在必要的时候,站工场主。

  这种脆弱的、软弱的、凭借一技之长吃饭的人,是成不得事的。并且他们是非常支持朝廷稳定的,绝大多数时候只需要让工场主多发两个钱、过年割点肉送点酒就能解决的。

  此辈,不足为虑也。

  所以,皇帝支持苏南工商业的发展,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处在工厂制之前的变革阶段期,真正能迸发力量的东西皇帝还没看到。

  相反,皇帝看到了这些人可以提供足够的赋税、海关收入、贸易收入。

  皇帝可以通过这些财政金银,遏制真正的有危险的东西。

  再比如。

  废漕运、改海运、修淮河、变盐业等一系列事件链。

  在刘钰的视角下,是以苏北苏中为原材料产地、苏南为工业基地、南洋西洋为市场,催生新时代所必须的新阶级。

  但在皇帝的视角下,又大不一样。

  在整个事件链里,皇帝看到的是如下问题。

  便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白银货币化已经不可逆转,但是,钱和物资并不是一回事。

  朝廷的统治,靠的是手里掌握的物资,如粮食、盐、武器等等。

  钱在稳定的时候,可以等同于物资。

  但白银货币化,导致朝廷收税收白银,手里能调控的资源并不多。朝廷手里只有点粮食,但粮食也不多,而且一点盐都没有。

  在白银货币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朝廷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白银能够在想花的时候,快速且大宗地花出去,立刻换取朝廷急需的各种实物。

  即,大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打通“钱——物资”的快速转换。不能重蹈大明的覆辙,有钱有时候也买不到急需的东西。

  也就是说,大顺必须保证市面上,存在足够的流通的现货,且是大宗的。

  在必要的时候,朝廷用钱能确保立刻买到这些大宗的现货。

  这些流通的现货必须是流通的,但又不会对内部造成巨大冲击的。

  那么,这就需要一个蓄水池。

  这个蓄水池,就是日本、朝鲜、南洋,以及一些再加工产品。

  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把通往那些蓄水池的水管,换个地方即可。

  比如,刘钰在淮河事件上的操作。

  本质就是动用了白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