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36章 大明的文官与武将_不负大明不负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翊镠为什么要单独拎出退伍军人分配田地的事儿呢?

  他可是有用意的。

  这还得从朝廷维持军队的供养问题说起,而这个问题又牵涉到明朝治军的方针以及治军的风气等。

  当然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更遑论解决了。

  都知道明朝文官的地位很高,而武官处处受到文官以及朝廷的压迫。

  整个大明一朝,武官最为出名的当属戚继光了。

  然而如果没有朱翊镠的介入,戚继光几年之后就会离开人间,按照阴历计算应该是万历十五年十二月。

  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戚继光如此声誉与地位,死时朝廷的正式档案中竟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万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是从东厂的人口中得知。

  可以说,戚继光是大明最有才能的将领之一(之一其实可以去掉),被罢黜三年后仍不能见谅于万历皇帝。

  原因何在?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大明王朝,尤其是永乐朝后武将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

  武将的地位很低很低,所以不到用时或者失去价值时根本不被重视。

  凭良心说,纵观大明一朝所有武将的经历,戚继光的待遇还算不错了。

  他的谢世,纵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荣哀,可在他生前所受到的重视,仍然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将领。

  信手拈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他的朋友,也是一代名将俞大猷,屡被参劾,壮志难酬;

  卢镗,先被拘禁,后遭斥革;

  汤克宽,被拘释放,命令他戴罪立功,最后在塞外为国捐躯;

  胡守仁,王如龙,朱钰等将领,都曾是戚继光部下悍将,为大明立过汗马功劳,却都受到革职或戍边的处分;

  当然,同时代也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李成梁,一个是刘显。李成梁与刘显也是屡被弹劾,但就是岿然不动。

  倒不是因为他们地位有多高、朝廷有多垂青,而且朝廷离不开他们。

  李成梁需要镇守辽东,是辽东的定海神针,刘显负有征剿四川云南“土蛮”的重任,两个地方都找不到其他更为合适的人选取代他们两个的指挥权。

  刘显儿子刘綎也是迭经革调,后与努尔哈赤作战仓促进兵力战而死。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所以说戚继光还算比较幸运。

  武官令人同情的遭遇,在明朝具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说有其必然性。

  因为明朝重文轻武。

  如果仅仅只是重文轻武也好说,关键是武将领兵作战与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水火不容的。

  当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冲突迭起,以政治手段无法调剂时,通常就会爆发战争。有时天灾人祸,百姓面临死亡的巨大威胁时,也会铤而走险诉诸武力。每当这个时候文官集团是如何抉择的呢?

  他们一贯以保持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