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69章 热心的围观群众(二合一)_重塑千禧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汉芯的事,只表达了一位行外人对半导体的好奇。

  这不奇怪,毕竟,很多人都知道方总裁和陈教授是有芯片项目的商业合作——有些人还感慨,如果陈教授没找方总裁,没准还能继续骗下去。

  2+1的客人嘉宾阵容没有让下午的这场会面多么有趣,苏薇和梁幕都听得昏头昏脑,时不时冒出来的简写和专业术语让人如堕云雾。

  不过,高深、专业的不懂,好歹也知道了些常识。

  IC产业,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的缩写,整条产业链分为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环节。

  其中,IC制造是核心环节,价值最高,毛利率在行业内也属于较高水平。

  目前,国内的这三个环节相较于全球都处于落后状态。

  “国家这块在提高重视,咱们和国际是有差距,但中芯这两年发展的很不错。”讲师曾晓洋今年31岁,时时关心行业发展,对国内情况如数家珍,说起来也比较兴奋,“中芯的第一条产线只用了13个月就建成投产,从2000年成立现在,就这三年,已经有了4条8英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

  方卓摩挲着下巴,听起来很不错,他想了想,问道:“那中芯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相差的多不多?”

  曾晓洋默默评估,犹豫着没给出答案。

  副教授俞军一直在旁补充内容,面对这个问题,他缓缓开口:“就拿台积电来比较,我听朋友说,他听过中芯有个内部的说法是来自创始人张汝京,他说,中芯和台积电的差距只有一两年,甚至给他九个月时间就能追上。”

  方卓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他知道张汝京是中芯的创始人,曾经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德州仪器是同事,后来在宝岛任职的公司被台积电收购,他不愿加入便来了大陆创办中芯。

  这样一个人说的话自然不是空口无凭,那……后来的中芯为什么没赶上这个差距?

  方卓站在当下的时间点往后眺望,一时间有些出神。

  华虹PIE工程师吕荣辉作为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忍不住夸赞道:“中芯确实厉害,发展速度太快了,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方卓回神,喝了一口茶,问出一个比较个人向的问题:“投建一条生产线的预算大概需要多少?”

  三个人面面相觑,虽说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可真正从申城首富口中听到这个话的感觉还是挺不一般,别人也就算了,这位是有身家的。

  方卓笑笑:“我就问问。”

  曾晓洋直接说道:“方总,中芯去年年底在京城建个晶圆厂,公布的投资金额是亿。”

  他顿了顿才说出来后面的单位:“美元。”

  方卓听到这个数字也忍不住吸了口气:“一座厂就将近一浪啊。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