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第十七章(3)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偷渡到香港的广东青年后来回忆:“中央老是敦促我们带上毛主席语录,一有时间就学习。我们却带着扑克牌,一有时间就玩。

  尽管红卫兵们觉得对毛泽东思想掌握有限,但他们还是吃惊于农民片毛泽东思想的无知。

  一个红卫兵谈起了他在福建山区与一个农妇的对话:‘钱问她天上有什么?她说,毛主席在天上,他每时每刻地看着所有的人。他晓得哪个人不好好劳动,还惩处那些懒人。”这可能是源自毛泽东的“警惕阶级敌人”的号召。

  那个红卫兵接着说:“我问她除中国之外世界上还有没有别的国家,她摇了摇头。

  我问她是否知道地球是圆的,她摇了摇头。”这位毛泽东的新世纪的使者最后说:“最后,我也只好和她一起摇头。”

  在中国农村建立新社会不是件容易的事。

  毛泽东似乎忘记了学生们动机庞杂、多变的政治意识和管理7亿人口的国家的政治领袖意识的区别

  笔和枪是毛泽东惯用的工具。他回到北京之前则要加强护卫的部队调到该城,虽然他一到家就拿起了笔。

  他写了一张大字报,标题为“炮打司令部”。据说,“文化大革命”的阻力在中央,所以必须攻破中央。他把大字报拿到中央委员会办公大楼并把它挂在里面的门上。”

  毛泽东的行为有巨大影响。大字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涌现。中国成了小道消息的天堂,且史无前例。各种闲言杂语、意见、报道、争论等全都写人大字报中。墙上贴满大字报,树上钉满大字报,石狮子上挂满大字报,甚至在无处可贴时连路上也铺满大字报。北京就像一个巨大的布告栏。

  大群大群的人围拢在一起,阅读着写在白纸、黄纸和粉红纸上的消息。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太有趣了。毛泽东几乎无时不被人赞颂,其内容都是奉承之语,言过其实。

  最后,大字报的内容越来越粗俗不堪,多是些没完没了的无谓争吵,它们已丧失了自身的意义。一些小孩为了挣几分钱,把掉下来的大字报捡起卖给人家作燃料。侧

  毛泽东又写了一张大字报。〔划它一半是诗,一半是政治宣言,其中掺杂着浪漫主义和挑战的色彩。原文不实。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是用铅笔写在一张日报的空白处,并未张贴。

  也仅写过这么一段文字,不是作者在稍后说的“又写了一张大字报。”—译注

  更多的高帽子在飞,更多的棍子在打人,阳光和鲜花则很难见到。这种现象持续了数月之久。1966年5月政治局会议上,出席者发现每张桌子上放有一份文件:“叶群是处女。林彪。”陆定一的妻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群众游行表示拥护。

  子与叶群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