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第九章(3)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年的流动生活使毛泽东的体重有所减轻,虽然吃的食物一般来说并不坏。通常他能吃到肉,有小米,可能还有萝卜和白菜。有一周的时间断过粮,只得喝榆树叶熬面糊。“味道鲜美,”周恩来文雅地对工作人员说。喜欢辣味的毛泽东不知是何评论。

  他用电报发出具体指示。他和其他的人一起工作—他不得不如此,因为小分队的指挥员执行他的命令—很少有时间去面对高山沉思。

  毛泽东的生活与长征时期相比不再那么俭朴了,但他的领导方法更加正规化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密室里与周恩来等人开会,秘书们匆匆从他们的窑洞跑进跑出,用收音机了解前线的战况。

  他让江青和在延安出生的女儿留在身边,全家人关系亲密,在一起奔波。

  毛泽东这时候没有产生新的基本思想,也没有写诗,至少在公开发表的诗词中,没有一首是这一时期写的。他只是为别人的诗续上几句。一天早晨,一名警卫员看到东边黄河上喷薄欲出的红日,即兴写了一首诗,可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毛泽东听他朗读之后说:“可惜没有结尾。”说着就拿起笔在后面加了三句。

  由于毛泽东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用了一个化名—李德胜,意思是“离得胜”。

  他同一位从未见过收音机的老乡聊天,这位姓王的老汉正要把一个木盒子劈开当柴烧。“李德胜”尽其所知给他讲解电磁波的原理。“下次看到这样的东西,不要把它劈开当柴烧-”他告诫道。王老汉答道:“不会的,我要用它听毛主席讲话。”

  毛泽东开始流露出自己拥有权力的感觉,他的文章开始代表中国说话(“要不是这样做,中国人民将认为是很不恰当的。

  蟠龙战役大获全胜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坐在一棵大树下收听共产党电台的广播。干电池收音机放在一只翻过来的木盆上,里面传来女播音员那爱憎分明的声音。她说到蒋介石的时候声音冰冷,谈到毛泽东时则充满感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就叫爱憎分明,我们应该训练更多一些像她这样的广播员。”

  如果能在一个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毛泽东总是在黄昏时分走出窑洞,坐在一只小凳子上,手中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他仍然缺乏学外语的天赋,可是在1944年和1945年间与美国人打交道使他想学美国语言。一个战后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正在形成。’

  有一部论文集将毛泽东和周恩来作了不恰当的比较,说周恩来更兢兢业业。“有时候,为了减轻主席肩上的重担,周总理睡得比主席还迟,起得更早。按照北京的标准,这是尖锐的评论。

  然而,有意思的是没有一个人—甚至张国熹—暗示过毛泽东缺乏毅力。

  毛泽东与国民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