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八八章 王安石也有昏招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还提出,要筹建国朝的保甲提举司,负责对国朝所有甲士训练,并规定了每年训练的时长……

  如此一来,经过训练,可以准确的挑选出适合于入选军伍的壮丁,国朝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赵曦敢肯定,王安石不是现在才有了这所谓的举兵法。

  赵曦其实一直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从当初往北调动那五十万废物禁军时,他就在等着王安石的保甲法。

  其实,就目前的朝廷状况,赵曦已经不再需要王安石这个枪头了,他只是不希望王安石因为前几次变革的大改变,让他失去了变革的抱负,还想把改变大宋弊端名声加在他王安石的头上……不为什么,就因为他的情怀。

  但是,这时候王安石提出来,却让赵曦很不舒服。几个意思?交换吗?还是为你那个心眼忒小的儿子赎罪?

  是觉得我赵曦容不下你家王雱的伎俩?还是说非得等你王介甫发挥才干?

  “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议议吧,议定后给朕呈上来。”

  赵曦不会在意王雱,那就是个可怜人。但他在意王安石的做法。

  赵曦不会磨灭王安石的贡献,但必要的情绪,他必须得让王安石清楚了。

  对于这一次利用监察衙门开衙,把苏轼很小的失误无限放大,并以此来试探朝廷推行监察的决心。

  这一手,王雱是把整个朝堂都钻进去了,包括他赵曦。

  利用了朝臣的观望心态,利用了范纯仁的中正无私,利用了赵曦推动监察体系的决心,甚至把整个政事堂各位相公的心思都考虑到了。

  并且,还故意用吴安持撰文,用这种引火的方式,反向撇清自己的嫌疑,把吴安持也卖了……

  一环扣一环,整个谋划相当有水准。

  最后,把苏轼彻底的埋了……

  可惜,他王雱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政事堂相公们,甚至连他爹都低估了。

  他绝不会想到,他爹不得不硬扛着大伙的嘀咕,把苏轼送出去,他爹也不得不在这时候,用这种方式提出举兵法,目的只是为了向官家致歉,还被冷落了。

  赵曦在从塞北回来,没见着王安石的保甲法,就考虑到,王安石可能会就在拟定三级决策制之前发动,以确保他在内阁的地位和席位。

  然而,因为他那个聪慧而又愚蠢的儿子,不得不这时候拿出来……

  因为,在坑苏轼的这件事上,朝廷不需要证据,只需要想……结果必定是都想到了。

  那怕王安石硬把苏轼送去黄州,以让苏轼去黄州来表达自己前期没有掺合的态度,依然不能改变大家的印象。

  “介甫,冒失了!”

  富弼落后了几步,等大家都出去了勤政殿,富弼轻声跟王安石说。

  “富相,不管富相信不信,苏子瞻之事,安石不曾参与。安石也曾问过雱儿,他也不曾参与。”

  王安石也感觉到了官家的不痛快,也明白富弼这话的意思。

  “既然不曾参与,为何建议苏子瞻出任黄州?又为何在此时提出举兵之法?”

  富弼的问话,让王安石愣了。

  可反过来想,如果他不建议苏轼出任黄州,会不会大家认为他是心虚?会不会他在避嫌?

  自己这时候提出举兵法,是对自己建议苏轼出任黄州的愧疚,还是真的不相信儿子的话?

  王安石也说不清。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