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三五章 赵曦论战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筝去向,风力决定风筝飞行高度,但赵曦必须手里拿着那根线。

  这是火器第一次对夏显露,对战时的摧枯拉朽是有一定把握的。他担心新军这般战力,会让东西两路指挥,滋生出野心,忘记本次大战的战略目标,而盲目的把战场向西夏腹地推进……真有这可能。

  毕竟,能让国朝扬眉吐气的战事不多,堆积在西军中怨气很重。真有可能在取得一定的优势下,东西两路会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突进……压缩饼干的配备,让军卒不存在后勤不继。

  这次大战,预订的战略目标是有限消灭西夏战力,而不是灭国之战。

  从某种意义上,现在还不具备灭国的条件。

  国朝新军训练只是初见成效,国朝的军备还没有提升到可以一举灭掉西夏的程度。

  其次,灭国之战,从来都不是全仗武力施行的,必须是经济、军事、民生、教化等等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实施。

  决定灭国的原因,不仅仅是靠武力,或者说靠武力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化与威压同时进行。

  民众认可,是能否统治一个国度的最根本元素。

  对于灭国,教化甚至比武力更重要。

  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是阐述一个道理:民心所向,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说白了,必须是王道与霸道同时推进,才能真正做到灭国。

  这篇文章,是在为东西两路开战兜底……

  同时,赵曦也给曹霖和折可行下达了密令,要求他俩务必控制战事节奏,在必要时可以以密旨取代东西两路的指挥权。

  这个并不是赵曦本意,对他来说应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整个秦州的官员,不论文武,一致建议他这样做,甚至连狄青也是强烈要求的。

  怎么说呢,文官,纯粹是对武将的防范和戒备,而武将,则是考虑为东西两路的将领们找个托底的。

  毕竟战场不是人想象,一旦进入战事,很多决策并非会按照预先推演的来,这时候就需要像护卫营指挥使那样,跟脚厚实的人来背锅,避免罪责全部压在种谔和郭逵身上。

  这就是国朝文武的现状。

  甚至对曹霖和折可行的密旨,是经过朝堂正规流程形成的。

  “此战必胜!”

  这是富弼在看到赵曦这篇文章后的第一句评论。

  “我希望决战地是好水川!”

  “稚圭,你这……”

  韩琦希望在好水川决战?这话让富弼都瘆得慌。

  “彦国,正如殿下所言,国朝被打破了胆,抽调了脊梁。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好水川之战。”

  “我韩琦能明白,是耻辱就是耻辱,我不回避。如今殿下这次战事的周全部署,让我看到了雪耻的希望。”

  “既然是好水川之战让国朝没了胆,为何不在好水川再把国朝的胆打回来?”

  能做到执宰,心胸真不会太狭窄。

  “稚圭,此事恐怕有难度。太子殿下思谋周全,从这篇论战可见。”

  “好水川之战,是稚圭你所主导,也是你一生的痛。如今之战,大胜的几率相当高,太子殿下又如何会选择好水川?岂不是故意给你韩稚圭难看?”

  “彦国,我准备亲笔向殿下提议,若有可能,尽量将战场设在好水川。如此,也让我韩琦不至于死不瞑目!”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