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四七章 不得不赚钱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济于事。

  太多的土地挨不着河流了,靠天吃饭才是农事的现状。

  老爹已经求雨三次了,老天爷压根不搭理这个所谓的天子。

  受天人感应的影响,臣工已经让老爹下了三次罪己诏……一样没用。

  让开放常平仓的朝议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在朝堂上嚷嚷了多半个月,还是没定下来。

  汴梁城里打米价,已经从三十文涨到了五十文一斗……

  “陛下,臣奏请朝廷着令汴梁钱监制币,以缓解子民无钱购粮之困境……”

  这谁呀?赵曦都不知道人家这想法是怎样形成的。

  没搭理,没法搭理,跟这样的人争辩,都会拉低自己的智商。

  “陛下,太子殿下曾言,粮丰多制币,粮欠少制币。刘侍郎所言荒缪,制币会致新币贬值,同时推高粮价。万万不可!”

  有跟傻冒一般见识的。

  “陛下,臣奏请朝廷开放常平仓,以每斗三十文米价出卖,从而解决如今米价上涨之势,也让汴梁子民无缺粮之忧,防恐慌之势。”

  不管是不是别有用心,最起码理由是充足的,道理也说得过去。

  赵曦从来不单从字面上去考虑这群朝臣,因为他们没一个单纯的人。

  反倒是那个傻冒有可能是最单纯的。

  “此言差矣!如今斗米五十文,并未到子民恐慌之地步。”

  “汴梁有漕运,年运力六百万石,如今漕运已开,新粮即将上市。汴梁子民,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京兆大旱,河北道大旱,此两地并无漕运之便利,也无年入六百万石之粮食。如今大旱,势必导致流民无数涌致汴梁。”

  “常平仓所备,乃应对三地之流民。如今开放常平仓,待流民至,以何物安置?还望陛下三思。”

  多少次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就这么几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相公们不表态,老爹也就不定夺,也没法定夺。

  王中正和李宪回来时,带来了安南的国书,那是给政事堂。而给曦儿的书信,赵祯是看到了的,

  也知道曦儿为今年的旱情做了准备……只是一些典籍,外加新币。

  这时候,没有比粮食更重要的事了。

  只是赵祯没想到,安南居然三五文就一斗米……

  如今,在漕运还没运到粮食时,儿子这边已经有粮食进城了。

  只是儿子说不到时候,赵祯也只能等。不过,在心中有底时,看臣工们嚷嚷,确实是种享受。这两年,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多了。

  轨道运行开始,原本走蜀道的那些运输队伍,赵曦直接调配到了河北道和京兆府,在粮食到了汴梁后,迅速的分派下去,运送到所有有旱情的州府郡县。

  正如朝堂上所言,汴梁城有漕运,每年有六百万石的粮食进城,每斗五十文,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恐慌。

  而京兆府,河北道,据皇城司所报,已经到了每斗百文的程度。

  每斗百文,这是赵曦拟订的承受极限,倘若超过这个极限,他必须得有所行动,否则恐慌将会蔓延。

  唉,有时候是没办法的事,有些钱即便不想赚,也不得不去赚。

  就如现在,赵曦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将米价打到每斗三十文,一是储备还不足,还有就是,整个灾情还没到最危机的时候。

  可他又不想任由米价上涨,就需要拿出一部分粮食出卖,以此来缓解米价的涨势。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