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六章 谈梦想_华娱之黄金年代沈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乎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剧本的!”

  “我首先是个编剧,然后才是导演,所以,我对于剧本的要求是超过电影本身的”

  “现在整个从业环境,商业元素越来越强烈,不会再把电影当成一个很神圣的事情来做,所以导演营造的氛围很重要,你能给演员什么东西,让他们对电影,对这份职业,怀有敬畏和尊重。当演员对戏的理解,和你自己的理解有差别时,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沟通、解决,凭什么让对方信服你,这是导演最大的难题。”

  “还有一点,我们的独立电影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94年,王晓帅带着《冬春的日子》来到鹿特丹,那里面的技法全场惊艳。但是五年过去了,能让人记住的电影还是只有《冬春的日子》,电影三年就会更替一批观众和审美口味,作为导演还在走前人的老路,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无论新导演还是比较成熟的导演,他们通常会犯一些相同的毛病。比如,喜欢将纪录片和剧情片结合在一起,中国做得最好的就是《三峡好人》。但它已经是巅峰了,后来者竟然没想着做些改变。甚至当西方观众已经看腻的时候,那些新人导演还在做这种尝试。另外,我觉得中国独立电影有八成的人都会采用长镜头,以表现所谓的残酷生活。可能这几句话不太好,但我确实认为那些片子的质量很低,声音差,字幕也基本看不懂。而且中国电影的类型非常单一,题材很匮乏,它们缺少让观众产生兴趣的能力,更达不到与现实合理的联系。”

  “电影还是应该距离观众更近一点的好,否则,真的没什么人愿意看你的作品!”

  “现在的观众可不像以前那样,他们对于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止是中国电影,全世界的影视产业除了好莱坞的特效片,都在面临着一种回归——讲故事的回归。”

  妈蛋,你是来砸场子的吗?

  不止是孟飞,就连一干评委也想不通沈临为什么要主动提起这些。

  “如今,国内市场在逐步成熟,烂的电影收获高票房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继续流逝,国内会涌现一批文艺片大师,也会涌现一批商业片大师,西宁青年电影节会是他们的第一站!”

  说白了,国产电影想要更进一步,一是靠商业片,还有当然要依靠文艺片。可由于各方所限,不管拍那种类型的电影,都形成不了一条完善成熟的产业链。

  即便到2017年,也只能靠冷门搏惊喜,靠情怀去蒙人。

  比如恐怖片,两大关卡不许有鬼!不许太吓人!

  再比如科幻片,还是两大关卡我d领导,我阶级万岁!

  再再比如灾难片,卧槽,国内有灾难片么?

  甚至曹宝平拍《光荣的愤怒》时,得精确到“用铁棍打还是用木棍打”,“打头还是打后背”,这玩意关系到过审。

  所以说,张一谋、冯晓刚也好,贾璋柯、王晓帅也罢,他们理念或许不同,但有一点都是戴着脚镣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创作。

  请收藏:https://m.rmps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